公元前119年,22岁的霍去病踏上了通往边关的漫长旅程,准备带领五万精锐骑兵出征,目标直指匈奴单于。途中,他途经了河东平阳县,并在此稍作停留。河东太守闻讯赶来,远远地迎接霍去病,并亲自为他背起弓弩,带领他进入了平阳的传舍。这座专供过往官员休憩的住所,也成了霍去病暂时的栖息地。
然而,令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是,霍去病在这里下达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命令:“把一个叫做霍仲孺的小吏请过来。”众人面面相觑,不知道这个命令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玄机。没多久,一个名叫霍仲孺的年轻官员走进了传舍,低头快步行进,按着下级会见上级的礼节,深深地向霍去病行礼。
然而,令在场所有人更加震惊的是,霍去病竟然直接跪下,对着这个面生的小吏恭敬地说道:“我之前并未知道您是我的父亲,未曾尽孝,今天终于见到您,心中万分愧疚。”霍仲孺听到这番话,惊得不敢起身,连忙跪倒在地,激动不已:“老臣能托付给将军,实乃天命。”如此亲子认亲的场面,既感人又让人不禁感到几分尴尬。
霍去病的身份,终于有了一个意外的答案——他原来是霍仲孺与卫少儿的私生子。霍仲孺年轻时,曾是平阳县的一个小县吏,在平阳公主府当差,遇到了美丽的婢女卫少儿。两人情投意合,发生了关系,霍去病因此出生。然而,在霍仲孺办完事回家后,他很快就娶妻生子,和卫少儿断了联系。
不久之后,卫少儿的妹妹卫子夫进入宫中,深得汉武帝宠爱,并为他生下多个孩子。卫家迅速崛起,从平阳公主府的奴婢跃升为宫廷权贵。而霍去病作为一个婢女所生的私生子,居然也因母亲的特殊身份而迅速崛起。18岁时,他便披甲上阵,20岁时已经成为了骠骑将军,名声赫赫。尽管如此,霍去病直到长大后,才知晓自己的亲生父亲是霍仲孺。
霍去病刚开始并未将这段往事放在心上,直到出征漠北时,途径平阳县,他决定顺路拜访这位从未谋面的父亲。霍仲孺虽然并不敢在当朝将军面前摆架子,但也不禁感到一阵局促,最后展现了开篇时的那幕尴尬景象。
然而,霍去病却十分大方,毫不拘泥于礼数,他不仅跪拜认父,更在离开之前,为霍仲孺购买了大量土地、房屋和奴婢,令他一下子从贫寒小吏变成了富贵之家。霍仲孺的生活一夜之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霍去病打完战后,再次经过平阳,带着十岁左右的少年霍光去见霍仲孺。这一次,他不仅仅是单独前来,而是带来了自己的异母弟弟——霍光,这位日后能左右皇权的权臣。
霍光的崛起,实则源自霍仲孺所生的这对兄弟。史书中的简略记载,虽然没有详细描述霍仲孺的家族情况,但我们依然能从其他史料中得出一些线索,试图勾勒出霍仲孺这一人物的轮廓。
霍仲孺,作为一名小小的县吏,似乎并不显赫。然而,霍去病一见父亲时的高调行为,及其之后的馈赠,令人意识到霍仲孺绝非一无所有。即使他不曾抚养霍去病,生活依然有着相对宽裕的条件。根据历史记载,汉朝的“吏”并非贫苦人群,霍仲孺既能担任县吏,说明他本身家境不差,甚至有可能拥有一定的爵位。根据出土文献,汉代做吏员的条件,通常需要家产达到一定水平,这意味着霍仲孺绝非贫寒之人。
霍仲孺和卫少儿的往事,史书中并未详细叙述,但可以推测,卫少儿和霍仲孺之间的关系,极有可能是一个带有某种社会压力的爱情故事。卫少儿作为平阳公主府的婢女,生活境遇极为艰难。在这种困境下,她可能选择与霍仲孺发生关系,试图通过这段关系改善自己的处境。尽管霍仲孺没有娶她,最终回家成家立业,但卫少儿和霍仲孺之间的纠葛,显然并非简单的情感故事。
至于霍仲孺是否还有其他孩子,史料中没有直接说明。但从霍光的成长背景来看,他似乎并没有兄弟,唯一的家族成员就是霍去病和霍光。因此,可以推测霍仲孺并没有其他儿子。霍仲孺的家庭,看似平凡,但却因这两位儿子的杰出成就,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霍仲孺,这位原本默默无闻的小县吏,最终因为霍去病和霍光的巨大成就,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虽然他的亲子关系并未直接影响两位儿子的成功,但正因如此,他才是“躺赢”的典型例子——在自己并无显赫事业的情况下,凭借两位儿子的成就,不仅财富滚滚而来,还能永载史册。可以说,霍仲孺无疑是历史中的“人生赢家”。你觉得这种命运的安排,是不是有点戏剧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