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莫斯科国际音乐大厦举办了自己的75岁生日庆典。在这次活动中,面对来自中国的记者采访,这位曾亲手促成苏联解体的老人,突然语重心长地给出了一个警示:“我要给中国朋友们一个忠告,不要轻易搞民主化,因为那样不会有好结果!”
这句忠告充满了真诚,背后凝聚着用一个国家解体换来的惨痛历史教训,值得中国人认真思考和深刻领会。接下来,我们将细细品味戈尔巴乔夫这句话背后所蕴含的复杂心酸。
到了2022年,戈尔巴乔夫去世。作为一位被视为“亡国之君”的领导者,他的名字身后充满了责难与非议。然而,我们还是要说一句公道话,苏联的解体责任不能完全归咎于戈尔巴乔夫一人。戈尔巴乔夫确实承担了加速苏联解体的重大责任,但解体的根源并非由他一手造成。
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即使没有戈尔巴乔夫,苏联迟早也会走向解体。1985年,戈尔巴乔夫从前任契尔年科手中接过的苏联,已经是一个千疮百孔、风雨飘摇的破屋子。摆在苏联面前的最大难题,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深陷阿富汗战争泥潭。许多人认为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成了苏联财政的巨大“放血槽”,不断抽干苏联的国力,导致财政危机。然而,仔细算来,这场战争持续了十年,总花费约840亿卢布,平均每年约84亿。相比之下,仅支付公务员工资一项,每年就需400亿卢布。由此可见,阿富汗战争的经济负担其实并不是苏联财政危机的最主要原因。
这场战争的真正伤害,在于它暴露了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本质。苏联之所以能够在多方面落后于西方国家的情况下,与西方针锋相对,坚持了半个多世纪,关键在于其意识形态的优势。一旦这种意识形态的优势消失,苏联在与西方的对抗中注定难以胜出。因此,当苏联发动阿富汗战争后不久,西方国家便开始施行自由化改革,动摇了苏联的根基。苏联尚未崩溃,西方国家的黄金工人时代已经走向终结。
说完阿富汗战争,我们再看苏联面临的第二大弊病:工业体系极度畸形。苏联这个国家,从一诞生之初,就如群狼环伺,时时刻刻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围堵。为了生存,苏联的经济体系注定要重军工、轻民生,正是我们熟悉的斯大林模式。这套模式的优点是让苏联在短短不到20年的时间里,拥有了与西方分庭抗礼的强大军事力量,但缺点则是民众的生活水平长期停滞不前。
本来,老百姓为了国家、为了主义、为了理想,即使生活艰苦也愿意忍受。但苏联还有第三个弊病,这才是导致解体的根本原因,没有之一——那就是党员干部的普遍堕落。腐败在西方国家或许并不算大问题,但对以理想主义立国的苏联来说,一旦理想破灭,国家便彻底走向崩溃。
早年苏联靠着干部们艰苦朴素的革命精神,顶住了各种困难。然而,一旦精神力量瓦解,就像身体失去了免疫力,一个小小的伤风感冒,都可能致命。干部们在奢华高楼里享受美食,普通百姓却在简陋小屋中忍受饥寒,这样的状况怎能合理?因此,早在80年代,俄罗斯老百姓对国家已经失去了认同感,甚至抱着“亡了就亡了”的心态,不再像卫国战争时那样奋起抗争。
1985年,戈尔巴乔夫正是在这种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局面下,接过了苏联这个表面光鲜、内里败坏的烂摊子。换作是你,也难以有更好的选择。最终,选择无非两个:
一是像勃列日涅夫那样,继续混日子,保住自己的位置,死后苏联如何不管;二是如戈尔巴乔夫般,因经济已开始负增长,必须改革,否则早晚见到洪水滔天的结局。于是,戈尔巴乔夫只能选择改革这条充满荆棘的不归路。
上任之初,他做了一个试探性动作,把“第一把火”烧向了俄罗斯社会根深蒂固的恶习——酗酒。酗酒在俄罗斯历史上根基深厚,沙皇俄国时期因税收体制落后,便通过国营酒馆实行酒类专卖,从伏特加酒上榨取大量税收,酒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经过历代政府的暗中推动,酗酒逐渐演变成全民习惯。
苏联初期,为了筹钱搞工业化,政府也曾效仿沙皇,鼓励酗酒,进一步加剧了这一恶习。戈尔巴乔夫试图整治这一顽疾,效果却适得其反,酗酒问题不减反增,黑市酒泛滥,酒价飞涨。酗酒连基本问题都难以解决,何况苏联那更为严重的三大病症?
戈尔巴乔夫却固执己见,继续挥舞经济改革的利刃。只不过他的改革方案令人瞠目结舌。苏联经济结构是重军工轻民生,按理应优先裁减重工业,把资源倾斜到轻工业,提高民众生活水平,但戈尔巴乔夫却主张“两手抓”,既不裁军工,也不放弃轻工业改革。
他甚至设定了极不切实际的目标——15年内工农业产值翻一番,追赶西方国家。以当时苏联日薄西山的状况,恢复元气已属不易,还要翻倍增长、赶超西方,这无疑是痴人说梦。
为达目标,戈尔巴乔夫坚持增加重工业投资,改革国营企业,扩大企业自主权,期望激发计划经济的活力。然而改革刚开始,苏联GDP就暴跌13%,民众生活非但未见改善,反而进一步恶化。众人不禁质问:这场改革到底带来了什么?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戈尔巴乔夫带领苏联进行手术时,美国等国趁机发动了致命一击。1985年,美国联合沙特发起石油战争,疯狂打压油价。到1986年,油价从30美元一桶暴跌到不足10美元一桶,苏联外汇储备急速枯竭。
苏联农业自70年代已陷入困境,粮食生产无法自给,但石油危机带来的油价上涨,曾让苏联靠外汇收入从西欧大量进口粮食,掩盖了农业的真实危机。如今油价骤降,这个遮羞布瞬间消失,苏联措手不及。
美国此招阴险毒辣,简直是雪上加霜。改革中的苏联犹如手术台上的病人,刚开刀正虚弱,美国却给了致命一击。石油战争对苏联GDP暴跌贡献了至少一半。
事到如今,戈尔巴乔夫别无选择,只能孤注一掷继续深化改革,期望搏得转机。然而要推深改革,必须先解决老同志这一根深蒂固的顽疾。
戈尔巴乔夫的“两手抓”策略,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政治博弈。苏联的重工业掌握在官僚干部及其子弟手中,想要改革重工业,就是要触动他们的利益。戈尔巴乔夫只能以政治交换方式,继续增加重工业投资,换取官僚允许轻工业改革。
事实证明,这种妥协改革无异于徒劳。若想改革到底,必须扳倒老同志这座政治大山。因为苏联官僚体系由老同志把持,任何改革措施都需他们执行,不配合,命令无法落实。
那如何搞掉老同志?很简单,找一批与他们无关的人,组建直属自己的领导班子,推行改革意志。幸运的是,戈尔巴乔夫正好认识这样一群人。
这些人正是老干部们的“杰作”——斯大林时代留下的卫国功臣们,到了70年代本应退出政坛,但他们恋权不舍位,死死把持权力,堵死了年轻人的上升通道。同时,官场的腐败让年轻一代对共产主义理想产生怀疑,纷纷转向西方自由主义。
这些年轻人代表如雅夫科列夫、叶利钦、丘拜斯、盖达尔,后来成为祸国殃民的关键人物。有人说戈尔巴乔夫与他们一路,戈尔巴乔夫也曾承认自己有意毁掉苏联,但这更多是失败者的自我辩解。
事实上,戈尔巴乔夫仕途顺利,受安德罗波夫等官场贵人提携,和叶利钦他们心态迥异。但他确实对西方自由主义抱有好感,和这些年轻人关系不错,尽管两者背景天壤之别。
改革失败使戈尔巴乔夫不得不引入这帮年轻人入政府,助力打倒老同志。年轻人也渴望夺权,双方一拍即合。老同志们积年腐朽不堪,权力被迅速夺走。
但这帮年轻人毕竟不是老牌党员,难以说服党内其他成员接受。戈尔巴乔夫于是借鉴西方民主化改革,允许在野党参与执政,推动政治多元化。
年轻人乘势而入,迅速占据政府高层和关键部门。戈尔巴乔夫满心欢喜,以为他们会帮自己完成改革理想,却没料到他们早已自成一派。
他们彼此深厚的关系圈,早已排斥戈尔巴乔夫,彼此利用,彼此较劲。老同志被打倒后,他们开始划分利益。最终,戈尔巴乔夫败在这帮人的手中,被架空,苏联在他们的折腾下彻底灰飞烟灭。
这正是民主化改革的恶果!当你尚未确定能建立更好的新秩序时,贸然打破旧秩序,只会带来混乱和灭亡,即使旧秩序看上去腐败不堪,也不应轻易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