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他被誉为三国时期最杰出的谋士,陈寿在《三国志》中将他评价为“算无遗策”,并盛赞他一生致力于辅佐曹魏,竭尽全力。然而他猝然去世,令曹操心情沉痛,痛失良才。这位被称为三国第一谋士的人究竟是谁?为何陈寿给予他如此崇高的评价?他又为何能在当时被誉为“卧龙不出,郭嘉不死”?
历史上关于郭嘉的记载最早提到,他少年时行为十分异常,时常神秘消失,结交英雄豪杰,极少与普通人打交道。他的独立个性和深沉的谋略令人印象深刻。早在归附曹操之前,郭嘉曾经为袁绍效力。那么,郭嘉为何最终选择了曹操而非袁绍呢?
事实上,郭嘉在袁绍帐下的待遇非常优渥,袁绍对他极为礼遇,甚至给予了官职。然而,郭嘉却只在袁绍的麾下待了十天便悄然离去。事后他向身边人透露,袁绍不懂得如何运用人材,虽然拥有不少谋略,但总是优柔寡断,无法做出果敢的决策,这样的人难以成就大业。后来的历史证明了郭嘉的这一判断,袁绍始终优柔寡断,错失了多个关键时机,最终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巧合的是,在郭嘉离开袁绍后不久,曹操的谋士戏志才也去世了。曹操深感失落,便让荀彧物色新的谋士来填补这一空缺,慰藉自己的孤寂。这时,郭嘉的名字被推荐给了曹操。虽然当时曹操的势力远不如袁绍强大,但郭嘉依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投靠曹操。两人初次见面时,曹操便直言不讳地表示,郭嘉是帮助自己成就大业的重要人物,甚至以“张良”来称赞他。而郭嘉见到曹操时,也满怀喜悦地表示:“这就是我寻找的那个人!”
两位志同道合的人最终走到了一起,曹操任命郭嘉为军师祭酒。不久后,曹操决定统一北方,但面对袁绍的强大威胁,他心中难免动摇,觉得自己可能无法与袁绍一较高下。此时,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理论,列举了曹操必胜的十个理由和袁绍必败的十个原因,毫不吝惜地给曹操打了“精神强心剂”。曹操听后信心大增,认为自己一定能够胜利。郭嘉的“神算”才华由此显现出来,成为他在谋略领域声名远扬的开端。
在官渡之战前,郭嘉还预言了一个重大事件。198年,刘备被吕布赶出徐州,随后投靠了曹操。曹操准备攻打吕布,然而屡次进攻都未能成功,甚至有些气馁,准备放弃。郭嘉此时以项羽为例,形容吕布只是一个有勇无谋的英雄,最终必定会和项羽一样失败。他劝曹操继续坚持,果然不久后曹操成功擒获吕布,占领了下邳。
接着,郭嘉开始关注刘备,认为刘备野心勃勃,应早早加以控制。然而,曹操没有采纳郭嘉的建议,认为刘备只是个小角色,决定暂时放过他。最终,刘备趁机自立门户,奠定了后来的三国局势。
在刘备逃走后,曹操准备与袁绍开战,但又担心刘备趁机背后偷袭,因此准备先打刘备。可是,郭嘉却指出刘备的势力尚不稳固,若此时攻打必定会失败。他还提醒曹操,袁绍虽势力强大,但优柔寡断,不会轻易做出决断。于是,曹操决定先对付刘备,结果成功将刘备打得落花流水,而后迎来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官渡之战的前奏,实际上就是200年的徐州之战。曹操成功打败了刘备,避免了两线作战的困扰。不久后,官渡之战正式爆发,曹操凭借少数兵力击败了袁绍,偷袭了袁绍的粮草,摧毁了袁绍的主力军,最终实现了北方统一。
然而,在官渡之战期间,曹操除了袁绍,还有孙策的威胁。孙策刚刚统一了江东,意图进军中原,甚至有意劫走汉献帝。正当曹操忧心忡忡时,郭嘉再次出现,发表了他最著名的预言之一:孙策虽然雄才大略,但却轻率行事,缺乏谨慎,不久将死于小人之手。郭嘉的这番话看似玄妙,但没过多久,孙策便在镇江打猎时被自己的手下刺杀。郭嘉的预言应验了,曹操从此再无后顾之忧,为官渡之战的胜利铺平了道路。
官渡之战后,袁绍主力被消灭,曹操顺势攻占了袁绍的地盘。但就在曹魏军势如虹时,郭嘉却提醒曹操不必再浪费精力攻打袁氏兄弟,因为他们之间的内讧很快就会导致自我毁灭。果然,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和袁尚最终因争权而发生剧烈冲突,内讧不断加剧,最终导致两败俱伤。
在曹操征战北方的过程中,郭嘉屡屡凭借准确的预言帮助曹操取得战略性胜利。直到207年,郭嘉因病重逝世,曹操深感痛惜,称自己失去了一个得力的谋士。历史若有假设,若郭嘉没有去世,曹操的霸业或许会更加顺利。
郭嘉去世后,曹操虽然失去了一位聪慧的谋士,但他的成功之路已经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