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宋朝十八帝 之 宋神宗:心比天高却抱憾而终的改革者
四、大动刀兵
2. “军改”见效
(5)军器精良了
宋朝建立初期(960年),为了加强军事力量,中央设立了多家制作军器的工坊,包括南北作坊和“弓弩院”,各地州府也设有类似的作院,专门负责兵器生产。所有这些工坊都配备了大量工匠,年年按定额生产兵器。南北作坊每年生产涂金脊铁甲等军具共计三万二千件,而弓弩院则每年制造弓弩、弓箭等兵器超过一千万件,此外,各州还负责制作黄桦弓、黑漆弓等超过六百万件。
不仅如此,工坊还制作了兵幕、甲袋、梭衫等军需物品,为军队的行军提供了全方位保障。京师工坊的兵器,每十日就有一次检验进度,称之为“旬课”,宋太祖亲自检视,并建立了五个大仓库储存这些兵器。为了提升军器的质量,宋太祖曾在郊外进行过弓弩的试射,射程高达七百步,他对兵器的质量非常重视。
而开宝三年(970年)五月,兵部令史冯继升提出火箭技术的改进,并得到了宋太祖的试验和赞赏。对于如何管理军器,宋太祖也做出了明确规定,要求京都士民不允许私藏兵器,而军士必须向军队请示并登记相关兵器。
宋神宗改革中的“熙宁变法”,其核心目标之一便是“富国强兵”,因此,他从即位开始就十分关注军器生产。熙宁元年,他命内侍张若水和西上阁门使李评协作,对弓弩进行了细致的筛选与改良。张若水带来的“神臂弓”便是一例,这种弓长三尺二寸,射程可达三百四十余步,射出的箭能够深入榆木半寸。宋神宗对这项创新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命令广泛使用“神臂弓”,成为当时兵器中的代表性装备。
此后,宋神宗继续强化军器的管理,他要求河北各州将所有兵器按品类和质量分为三等,并且要求工匠和武器进行年度检查和标准化改造。四年后,他还提出了“斩马刀”的改革,要求制造适合边防使用的大型刀具,确保能为战斗提供最大支持。
制度与管理
至五年,宋神宗进一步加强了管理体制。他设立了“军器监”,并让吕惠卿和曾孝宽担任监制,专门负责监督和改进兵器的制作。在他的指示下,军器监不仅对武器的生产进行了细化的分类管理,还设立了多级官员负责各项工作的监督和执行。
对于军器制造的工艺,宋神宗也高度关注。王雱上书指出,军器制作不仅要注重质量,更应依靠熟练工匠与专门技术,因此建议将工匠集中管理,通过严格的考核制度来激励工匠的精湛技艺。宋神宗对这些建议进行了采纳,并在六年后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改革,彻底改变了以往的生产模式。
为了确保制作的兵器既精细又实用,宋神宗还要求对各类新兵器进行多次试验和验证。每当有新样式的兵器面世,都会经过长时间的测试与比较,再决定是否广泛推广。例如,宋神宗亲自下令调整弓弩的规格,推行更为适合实战的设计,而在调整马鞍、战车等装备时,他也显示出了对细节的执着与精准。
宋神宗的改革与挑战
尽管宋神宗对军器制造和兵员训练采取了严密的管理和改革,但在实际执行中,部分措施仍然面临挑战。由于各地的工艺水平参差不齐,且经常出现供应不足或过度浪费的现象,宋神宗曾下令检查并核实各地的生产情况,确保兵器的质量达到标准。同时,他也特别关注工匠的劳动条件,力求通过合理的奖励和处罚制度激发工匠的生产积极性。
他对于节省财力和物资的态度也十分明确。每当军器监提出需要大规模采购或修造兵器的请求时,宋神宗都会深入考虑实际情况,避免浪费。例如,他曾下令减少不必要的采购,确保所有兵器生产都能符合实际需求,而非追求过多的库存。
宋神宗还特别注重对外防线的建设和装备的适应性,尤其是在对抗外敌时,他着重调整和改进了军队的骑兵和步兵装备,增强了兵器的适用性和战斗力。尤其在西北和东北的边防,宋神宗特别推崇以骑兵为主的战略,并要求改良马具和骑兵装备,以应对外敌的侵扰。
总结
宋神宗的“军改”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装备水平,但由于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困难和不足,最终未能完全实现“富国强兵”的理想。他的改革举措虽然积极且富有远见,但在执行和实际效益上仍有不小的差距,最终未能消弭许多历史遗留下来的隐患。因此,尽管在兵器制作上取得了不小的进展,宋神宗仍然带着未竟的改革抱憾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