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8月中旬,为了确保抗联第三路军的物资供应,第九支队队长边凤祥带领着30余名战士,从德都(今五大连池市)朝阳山根据地出发。这支小队的任务艰巨,他们要穿越漫长的林海,越过哈尔滨到北安的哈北铁路,经过克山县,再行进至辽阔的平原,跨越无数河流,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奋勇向西前进。
尽管队伍不大,但这次行动的隐蔽性非常强,战士们却依旧遭遇了敌人的侦察。沿途的伪警察在各个村落设置的哨所中早已发觉了他们的踪迹,尤其是在克山县,抗联战士们频繁与敌人发生小规模的战斗。每次交锋,伪警察都因战斗力薄弱,或者被迅速击溃,或者被擒获。然而,抗联九支队的行军并没有固定的时间表,队伍时而采取游击战术,时而利用迂回战术,以避开敌人主力,令敌人难以捉摸其行踪。
8月20日下午,第九支队进入拜泉县地界,途经国富镇时,得知前方有一个名为勤俭村的较大屯子。这个村子里,日本侵略者曾在此设立了一个警察所,驻守着几名日本兵和伪警察,成为了抗联前进路上的一道障碍。为了消除这块绊脚石,确保补给线畅通无阻,边凤祥决定趁夜色将其摧毁。傍晚七点左右,战士们悄然集结,潜伏在勤俭村东侧的庄稼地里。天色已黑,经过连续多日的行军和战斗,战士们虽然已是疲惫不堪,但每个人的斗志依旧高涨,心中只有一个目标——消灭敌人。
当夜幕渐深,战士们在隐蔽的地方稍作休整,吃干粮、补充体力,准备好随时投入战斗。大约两个小时后,村东的道路上传来了马匹嘶鸣的声音,伴随着几名日本兵的谈笑声,声音逐渐由远至近。由于天黑且战士们早已藏匿在庄稼地中,敌人并未察觉到他们的存在。马队靠近时,战士们不明白敌人说的是什么,但通过观察,敌人并未发现任何异常。三名日本兵骑马行进,经过村公所后渐行渐远。趁机,边凤祥队长带领小分队悄无声息地跟随其后,目标直指村公所。
原来,骑马的三名日本兵正在外面执行任务,顺路喝酒放松,便大摇大摆地返回驻地。他们把马匹交给伪警察翟万福,然后进入房屋准备休息。就在这时,抗联战士突如其来地闯入了院内,一名战士迅速制服了牵马的伪警察,其他战士冲进正房,不等敌人反应过来,就将这三名鬼子迅速击毙。看到这一场面,其他伪警察惊慌失措,纷纷举手投降。战士们没有丝毫松懈,仔细搜查了每一间房屋,但未发现其他敌人。对俘虏的伪警察进行了简单的思想教育后,便将其释放。
随后,战士们牵着十几匹战马,装载着缴获的粮食、军服、十几支步枪和上千发子弹,趁着夜色继续向西前进。
然而,事发约一个小时后,被俘的伪警察翟万福通过电话将情况报告给了拜泉警务科。拜泉警务科迅速将此事上报至伪北安省警务厅。这一消息令敌人难以置信,竟然是抗联敢袭击如此一个不起眼的村公所。伪北安省警务厅立刻指派克山乾丰警察署组织了一支讨伐队,连夜派人赶到。第二天清晨,又从北安调集了数百名伪警察,联合乾丰警察署的队伍,形成了一支庞大的讨伐队伍,人数总计超过千人。同时,命令拜泉各村公所的青年劳动力组建“棒子队”,由日伪北安警察厅的警察领头,气势汹汹地朝着克山方向展开搜索。
与此同时,敌人还派遣了伪装成农民、车夫、商贩、游医等身份的特务四处侦查,试图掌握抗联小分队的行踪。尽管敌人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然而几乎所有的侦察行动都未能找到抗联战士的任何线索。由于疲劳过度,敌人最终不得不放弃了这次大规模的搜捕行动。
经过半个多月的苦追,敌人仍然一无所获,只能草草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