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宋朝文士的“黄金时代”逐渐黯然消逝后,经过元朝短暂且动荡的统治,明清两代迎来了士大夫阶层的变迁。明中期至清末,大批文人士大夫纷纷告别了纷繁复杂的官场生活,将其目标从“立功”转向了“立言”,他们开始专注于文字创作与理论探讨。而留在官场的士大夫们,在权力的交替和腐败的充斥中,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骨和理想,沉沦成一味奉承帝王与宦官的“马屁精”。这几十年间,曾经拥有雄心壮志的士大夫,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这种转变背后,究竟是怎样的深刻原因呢?
从“三立”看历代文士的追求
历代士大夫以儒家“三立”理念为人生追求,它源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的经典语句:“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三立”概念被称作“三不朽”,即立德、立功与立言,分别代表着儒士实现个人永恒价值的方式。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的人,被认为是名副其实的精神不朽者。
其中,“立德”排在首位。《春秋左传·正义》对“立德”有解释:“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即通过树立高尚的道德标准,不仅修养自己,还要教化众人,造福社会。孔子便是这一理想的代表,他的道德标准和教育理念影响了历代文人。古代社会对礼法的重视,使得统治者和官员更注重修身立德,因为治理国家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领导者的道德修养。
三立中的“立功”位居其后。《左传》中的注解为:“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即通过个人的努力,解决社会困境,推动时代进步。在古代,做到清廉不贪、恪守职守,就是立功,而立功的范围则包括治国安邦、维护社会公平、保卫疆土等。
最后,“立言”被视为最次要的目标,但它也有重要意义。《春秋左传·正义》中提到:“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即通过文字记录和言辞表述,提出对国家和社会的见解。文士通过写作、书信、议论等方式,表达政治理念和治国理政之道,也为后代留下思想财富。即使仕途失意,仍能通过“立言”继续为国家贡献力量。以此来看,士大夫们的理想并不仅仅局限于官职,而是将其精神追求升华为对社会的广泛影响。
然而,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变化,“立功”和“立德”已逐渐变成理想化的目标,许多士大夫转而专注于“立言”,将自己的思想寄托于文字中。
朱元璋“画饼”笼络文人
在元朝末年,成吉思汗建立的帝国逐渐走向衰退,国家陷入战乱,民众疾苦。文人士大夫普遍感到生不逢时,许多人选择退隐山林,过上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暂时放弃政治理想,追求个人安逸。直到朱元璋崛起,他用几十年的时间,从平民起步,凭借庞大的军队成功统一全国,建立了明朝。登基后,他开始重视士大夫阶层,推动国家政治的复兴。
为了恢复汉唐盛世的辉煌,朱元璋着手整顿文人的风气,力求重建以文化治国的局面。他大力宣扬儒家思想,倡导文士参与政治,通过文学创作来培养治理国家的人才。通过这样的“画饼”式的安抚,朱元璋给士大夫们一个共同的理想:在新朝建立后,他们将重新有机会参与治国安邦,建立更加公正的政治环境。
然而,随着明朝政权的稳固,士大夫们逐渐感受到官场的复杂和压力,开始认识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尽管有初衷要重建治世,但环境的变迁让士大夫们渐渐感到无力,许多人开始选择“立言”作为他们唯一的出路。
理想熬不过现实,重压下再难“立功”
如同许多独裁者的管理模式,朱元璋的后期统治充满了猜忌与不信任。他希望文士们能为朝廷提供智慧,但同时又要求他们保持服从,这种矛盾的要求使得士大夫们的个性和自由渐渐受到压制。从最初的文人自由讨论,到后期的“言论受限”,政治环境变得愈发严苛。
许多曾满怀理想的文士开始深感官场的险恶,意识到个人的理想很难在这种环境下生根发芽。他们或因权谋斗争而逐渐丧失信念,或因对周围不公的现象感到心灰意冷,开始转向隐退,寻求内心的安宁。许多有抱负的文士选择远离官场,专注于学术和写作,这也是“立言”的另一种表现。
在明清时期,文人士大夫的社会地位逐渐下降,官场变得更加腐败。许多士大夫为了能在权力的漩涡中生存下来,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理想,甚至开始为权臣和宦官提供媚言。曾经气吞万里的理想与追求,逐渐被无止境的权力斗争和利益交换所取代。
“立言”之转变对社会的影响
在“三立”理念中,“立言”原本是最不重要的一项,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士大夫们的追求逐渐转向文字创作,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更多的士大夫投身于写作、学术研究,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出现了《永乐大典》与《四库全书》等影响深远的文化工程。与此同时,民间对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许多江湖文人也通过著书立说影响社会。
然而,这一转变也并非全是正面的。在朝廷高压政策的推动下,士大夫们的政治理想逐渐萎缩,个别文士变得愤世嫉俗,最终表现为“犬儒主义”——一种对社会现状失望透顶却又无力改变的态度。这种心态不仅导致士大夫对社会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大打折扣,也影响了文化创作的质量和深度。
结语:
顾炎武在《日知录》一书中写道:“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这一段话警示着我们,文人阶层的兴衰与国家的历史命运息息相关。士大夫阶层的风骨与理想,是一个时代精神的象征,而当士大夫丧失了对理想的追求,社会也必然会经历一场深刻的变化。明清两代,士大夫们的理想和目标从“立功”转向“立言”,这个过程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也反映了社会结构与文化理念的深刻变革。
参考文献:
《左传》
《明史》
《明良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