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瑶说史
编辑/阿瑶说史
许多人对于日本的情感并不友好,尤其是在回顾其历史,特别是二战期间,日本的侵略行为给中国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与创伤,屠杀、抢掠、摧残,令中国民众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虽然我们中国人并不轻易记仇,但我们依然会尊重历史,通过回顾历史来警示未来。
不少历史人物也曾公开对日本作出过评判,其中不乏极为尖锐的言辞。中国的康熙皇帝就曾评价日本:“倭子国,最是反复无常之国。其人,甚卑贱,不知世上有恩谊,只一味慑于武威,故尔,不得对其有稍许好颜色。”从他的言语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对日本的不满与警惕。
而100年前的李鸿章也曾告诫自己的后代,若想中国免除未来的灾难,首先应将日本消除。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些世界历史人物对于日本的评论,原来,日本的形象早在当时便已经受到严重质疑。这些评价直击要害,揭示了日本的种种问题,表现得极其霸气和直白。
罗斯福曾直言不讳地批评日本,称日本为“史上最卑鄙的民族”。二战时期,日本与美国爆发激烈冲突。在冲突初期,日本对美国的谈判态度极其傲慢,不予回应。美国试图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但日本对美国的威胁置若罔闻。面对日本的无视,美国遂对其实施全面封锁,禁止对其出口武器与资源,这让日本这个资源匮乏的岛国无路可走。为缓解困境,日本迫于压力派遣外交使团前往美国进行谈判。最终达成协议,但不久后,美方发现协议内容依然无法让日本停止挑衅。美国总统罗斯福随即对日本表示愤怒,称其为“卑鄙无耻”。
李鸿章的眼光远超常人,他的评价耐人寻味。日本在当时并未被视作强国,然而李鸿章凭着卓越的政治洞察力,早就预见到这个国家未来的潜力和威胁。李鸿章被誉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力与世界列强一较高下的人”,他无数次告诫后代,若要保证中国的安危,必须先除去这个麻烦的敌人。
为什么李鸿章如此看待日本呢?事实上,这一切始于1895年的甲午战争,经过惨痛的失败,李鸿章奉慈禧之命前往日本马关谈判。出乎他意料的是,日本的野心和要求逐渐膨胀。初时日本就提出要清政府割让大沽口、天津和山海关,还要求支付三亿两白银的战争赔偿金。李鸿章意识到,如果他答应,国家将遭受国人唾骂,但他在多次妥协的情况下,最终签下了这份丧权辱国的条约。
更令人愤怒的是,在李鸿章谈判期间,日本竟有一名21岁的刺客在日本本土大胆袭击了李鸿章,导致他失去一只眼睛。这一事件,深深刺痛了李鸿章,他意识到日本道德底线几乎为零,不仅外界对中国虎视眈眈,连日本国内的年轻刺客也敢公然挑衅中国的尊严。
可以说,这场甲午战争和随后的条约谈判让李鸿章深刻意识到日本的危险性。几十年后,侵华战争爆发,日本的罪行再次印证了李鸿章当时的预见。尤其是南京大屠杀,日本在中国领土上肆意屠戮,六周内杀害30多万中国人民,烧杀抢掠不择手段,令人发指。更可憎的是,日本竟然公然否认这一历史事实,名古屋市长甚至在公开场合宣称南京大屠杀根本没有发生。这样无耻的言论令所有中国人愤慨,更加坚定了我们对日本的憎恶与警觉。
不仅如此,中国军事学者艾跃进曾表示:“中华民族富强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灭掉小日本。”这句话振聋发聩,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行径的深切愤怒和对未来复兴的期盼。
而普京对日本的评价,亦是充满强烈的警告。在二战后的南千岛之争中,日本始终未能接受失去南千岛的事实。尽管苏联曾占领该地区,但日本依旧蠢蠢欲动。2018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更是公开声称将采取一切行动收复该岛,甚至誓言“战死也不退缩”。对此,普京冷静回应,俄罗斯有能力在72小时内将日本从地图上抹去,并警告若日本继续挑战俄罗斯的底线,将遭遇核打击。普京简洁有力的话语,一针见血,揭示了日本的固执与不甘。
“鬼子”这一词语在抗日剧中常常被提及,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清朝时期,外来侵略者如英法联军等因肤色、眼睛颜色与发色的差异,被中国人形容为“鬼子”。这些侵略者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的痛苦,百姓普遍认为这些人凶狠残暴,因此“鬼子”成为了日本军人的专有名词,具有极强的贬义。
康熙皇帝对日本的评价堪称精准,他曾说:“倭子国,就是一个变幻莫测的国家。他是个低贱的民族,不知道这个世界上的恩情,只是忌惮于权势,所以才会对他另眼相看。”可见康熙早已洞悉日本的本质:既是一个在权力面前低声下气的国家,又是一个没有底线的民族。
戴高乐的评价同样深刻,他认为:“日本人是一个狡猾而残暴的种族。”这一评价并非空穴来风,毕竟他亲眼目睹了日本在中国所作所为,深知其野蛮手段的可怕。
总的来说,历史上对日本的批评屡见不鲜,这些观点源自不同的历史时期,但无一例外,皆是基于日本对他国的侵略行为。每一场战争,最终受害的永远是无辜的人民。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确保未来不会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