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清是一位在海军将领中崭露头角的后起之秀,同时也是最后一位离休的开国少将,他在1997年时高龄81岁,仍然坚守在一线领导岗位上,这一事实无疑展现了他超乎寻常的毅力与坚韧。
这位老将之所以不断被重用,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那样,他具备广泛的知识面,对科学和装备有深入的理解,并且身体状况良好。在1989年,他被任命为军委副主席,任职长达8年之久,展现了其卓越的管理与领导能力。
尽管他在数十年的革命生涯中遭遇低谷,曾一度被降职,并在较长时间里处于“不受欢迎”的状态,但这些困难并未能阻挡他的进步与再起。自1952年起,刘华清被抽调到海军工作,开启了与海军不解之缘的职业生涯,经历了三次进驻和三次离开。
第一次进入海军是在1952年,他被任命为大连海军学校的副校长及副政委,直到1961年才离开。在此期间,他先后在大连海军学校学习并进修,又到苏联进行专业培训,之后返回旅顺基地工作。这段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知识,也为他后来的发展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第二次进入海军的时机是1969年。彼时的他却被视为“不受欢迎”的人选,曾在担任国防科委副主任期间遭受冲击。为了保护他,聂帅提议将他调任海军副司令员,但此提议被李、张等军事领导抵制,最终以失败告终,只能暂时在海军挂靠,保持其人事关系。
几个月后,随着造船工业的归属,刘华清因对船舶制造有深厚的了解,被任命为“船办”主任,尽管这个单位的级别设定相当于师级,但他对此并不气馁。1970年,他被正式任命为海军副参谋长,虽然职务上升到了正军职,但仍然与他的能力及背景不完全匹配。
在1964年,他的职务被提升至副部级。尽管聂帅曾希望他能回到海军担任副司令员,但这一目标最终未能实现,他在1966年被安排在国防科委担任副主任。在副参谋长任上的他,也得到了相应的重用与认可。
1971年,叶帅向他交付了一项重大的任务,要求他带领一个团体前往朝鲜进行考察,并制定援建方案。起初他对此感到意外与不安,因为自己当时的审查结果还未明确,属于“不能用”的类别。他也意识到,副参谋长的职位与这项重要使命并不相符。叶帅察觉到他的困扰,向他解释这是经过总理深思熟虑后作出的决定,认为他是一位具备政治敏锐性、熟悉外交政策,并且懂得装备技术与工业建设的人选,这一番话让他倍感振奋与受宠若惊,久违的信任感涌上心头。
在工作期间,刘华清提出了多项建设性的建议,尤其在55重点科研规划中,他强调要关注产量,提出目标应达到70万吨以上,而不只是对装备水平和质量的考量。他对此问题极为关注,常常为此彻夜难眠,最终撰写了一份关于海军装备问题的汇报,引起了邓小平的重视。
1975年,他被调任至中科院协助工作,尽管海军的职务依然保留。1977年,在中科院领导班子调整的背景下,他面临是走是留的双重考验。经过上级的征询后,他选择回到部队工作,最终被任命为国防科委副主任。
随后,他在总参担任了参谋长助理和副总参谋长等职务。1982年,他第三次调回海军并担任司令员。在海军任职至1987年后,他被任命为军委副秘书长,负责全军的战略工作,逐步进入军委的核心层。随着许多老干部陆续离休,加之他的身体健康、广泛的装备技术知识,使得上级决定让他担任军委副主席,这一任职一直持续到1997年他正式离开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