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兴之战的胜利大大提升了诸葛恪的声望,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他的轻敌心理,促使他做出了发起北伐的决定。此时的吴国,国力逐渐衰弱,军队疲惫不堪,众多大臣对此纷纷劝阻,认为北伐时机不佳,担心无法承受如此重负。然而,诸葛恪并未听取这些劝告,反而特意写了一篇文章,旨在向大家阐明自己的决策。
在这篇文章中,诸葛恪劝告众人不要仅仅凭眼前的困难和疲惫来看问题。他提到,若不趁早采取行动,可能等到敌人更强时,自己再想出兵就为时已晚。他还指出,忧虑过早反而可能导致失败,正如历史上许多失败的例子所示。文章最后,他提出如果自己无法在此时立下伟业,至少希望后人能理解自己的决策,并传承自己的忧国之心。即便如此,吴国的士族仍然不愿意支持北伐,甚至连与诸葛恪关系较好的丹杨太守聂友都写信劝阻他,希望他三思而行。
尽管如此,诸葛恪并未放弃自己的计划。他将自己的文章送给聂友,试图说服他。诸葛恪解释道,虽然聂友的话有理,但却未能看到整个大局,劝他深入思考自己的观点,或许能有所启发。
那么,究竟是什么促使诸葛恪在这种艰难的时刻依然决定北伐呢?其实有三大原因:
1. 魏国内部调整:魏国刚刚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人事调动,诸葛诞和毌丘俭交换了辖区,这为诸葛恪提供了发动战争的最佳时机。魏军此时正处于重新布防阶段,而诸葛恪则看到了出兵的机会。
2. 削弱江东士族的兵权:诸葛恪不仅希望北伐成功,还想借此机会削弱江东士族的军事权力,将更多兵权集中到中央。他通过要求驻守江陵的施绩出兵,并随后剥夺施绩的兵权来达成这一目的,施绩与诸葛恪的矛盾也因此加剧。
3. 与蜀汉的联动:蜀汉的鹰派将领姜维在费祎死后终于得到了出兵的机会,他与诸葛恪商定双方同时出兵,形成联动。两国的联合攻势让诸葛恪更加坚信此次北伐的必要性。
至于诸葛恪是否有篡权的野心,这个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答案。历史上,诸葛恪继承了叔父诸葛亮的雄心壮志,也承接了孙权的遗志,他的性格刚愎自用,北伐的决心和动机显得相当复杂。从他之前限制孙氏宗亲的行动,到掌握大权后对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都让人怀疑他在成功后是否会有所图谋。
然而,不管如何,吴国的大臣们担心军队疲惫,无法再进行长时间的战斗,尤其是在东兴之战后,吴国士兵的士气已经大打折扣。诸葛恪此次出兵的规模空前,总动员了二十万大军,比东兴之战时增加了许多,这也使得江东本土的士族愈发感到不安。对于这些士族而言,诸葛恪的决策显得过于冒险,毕竟他们曾经历过孙权的几次失败远征合肥,士气始终没有恢复。
尽管如此,诸葛恪还是决定独自发动此次北伐。他一开始打算先震慑淮南地区,展示吴国的军力。部将们建议他不要深入敌人领地,而是先围困新城,以此来拖延魏军的援军。然而,诸葛恪没有采纳这一建议,继续推进,最终决定围攻合肥。
合肥的守军仅有三千人,面对如此庞大的吴军,魏军的援军也确实按计划前来支援。然而,魏军司马孚的谨慎策略让吴军的攻势陷入了困境。司马孚决定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通过消耗吴军的力量来延缓战斗。他派遣毌丘俭等将领前来支援,但同时也采取了迂回战术,避开正面冲突,意图拖延时间直至吴军疲惫。
诸葛恪的指挥逐渐变得急功近利,在围攻合肥数月未果后,吴军的士气开始下降。各营的伤亡人数不断上升,诸葛恪开始怀疑将领们是否在隐瞒病情,甚至扬言要处决不服从的将领。随着士兵们的病痛加剧,士气崩溃,诸葛恪依旧坚持继续进攻,最终导致了更大的困境。
朱异,这位吴军将领,因提出不同的战略建议而被诸葛恪愤怒地剥夺了兵权。此后,吴军在诸葛恪的命令下开始加紧攻城,并使用了各种攻城器械。合肥的守军死伤惨重,但他们依旧顽强守卫,直到魏军援兵抵达。
然而,在张特的智谋下,吴军错过了最佳攻城时机。张特通过巧妙的计谋,成功拖延了时间,让合肥的防线得以重建。吴军的攻势因为疲劳和气馁而无法持续,最终不得不撤兵。
诸葛恪的坚持让吴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他与朱异的争执也加剧了内部的不满。回到吴国后,诸葛恪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力,实行了高压政策,这引发了江东士族和孙氏宗亲的强烈反感。吴国的内斗即将爆发,血腥的权力斗争在这场失败的北伐后愈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