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晚,『万里尚为邻——纪念郑和下西洋620周年·中国印尼文化交流展』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省立美术与陶瓷博物馆盛大开幕。
本次展览由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大使馆、郑和研究会主办,中国航海博物馆、上海艺术品博物馆、雅加达省立陶瓷和美术博物馆承办,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协办,并得到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印度尼西亚共和国雅加达省政府文化厅、印度尼西亚共和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等多家中印尼机构的大力支持。
展览时间:2025.07.11- 08.11
展览地点:印尼雅加达省立陶瓷和美术博物馆
直击开幕式
上海艺术品博物馆理事长
胡木清 主持开幕式
雅加达特区省政府文化厅厅长
穆查莫德·塔马里
(Mochamad Miftahulloh Tamary)致欢迎辞
中国航海博物馆副馆长
王煜 致辞
王煜副馆长表示,中国与印尼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1405年至1433年的28年间,中国航海家郑和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均造访印尼,以和平使者的姿态架起贸易与文化的桥梁。今天,我们再次以航海为纽带,以展览为媒介,来续写和谐友好的历史源流与当下传承。中国航海博物馆多年来积极与各国的博物馆开展友好合作,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互鉴。这一次,我们沿着郑和当年的航程,来到印度尼西亚,不仅体现了对伟大航海家探索开拓和睦邻友好精神的致敬,更象征着中印尼两国跨越历史友好往来和持续对话的延续。期待观众可以通过本次展览,感受古代先驱的智慧与勇气,思考文明交流的永恒价值。
郑和研究会会长
朱碧新 视频致辞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
艾 平 视频致辞
雅加达特区副省长
拉诺·卡尔诺(Rano Karno)致辞
中国驻印尼公使
周 侃 致辞
上海代表团与雅加达省政府代表互赠纪念品
中印尼贵宾共同为展览启幕
开幕式结束后,出席活动的嘉宾兴致勃勃地走进展厅参观展览。王煜副馆长为印尼国家宗教事务部部长纳萨鲁丁·乌马尔(Nasaruddin Umar)、中国驻印尼公使周侃等嘉宾作讲解。
展览简介
郑 和(1371-1433)
Cheng Ho
620 年前,明代航海家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为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足迹遍及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非洲东海岸,谱写了人类航海史上的壮丽篇章。郑和远航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航海科技与造船技艺的巅峰成就,更以和平友好、平等互利、包容互鉴的精神内核,在海洋上架起了连接不同文明的桥梁。
2025 年恰逢郑和首次下西洋 620 周年,也是中国与印尼建交 75 周年、上海与雅加达结为友城5周年、万隆会议召开 70 周年。值此多重历史时刻交汇之际,本次展览旨在回望郑和下西洋的波澜壮阔历程,重温和平互信的郑和精神,深化新时代中国与印尼的人文纽带与友好合作。
展览以“万里尚为邻”为主题,分为“航海壮举,伟大航程”“星槎遗踪,万里丝途”“海纳百珍,文明互鉴”“承航远志,奋楫未来”四大板块,展品涵盖涵盖古籍文献、碑刻拓片、造船工具、航海图卷、海捞瓷器、影像资料等,系统呈现郑和下西洋的宏大场景、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景象、中印尼文化的交融共生以及当代“海上丝路”的奋进新篇。
从郑和下西洋的宝船扬帆到新时代中印尼友好合作,本次展览不仅是一场文化资源的深度交流,更是郑和精神在当代的生动续写。展览将以真实而丰富的形式,再现郑和下西洋的雄壮航迹与中印尼跨文化交流的古今篇章。愿观众在历史与现代交织的光影中,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文明力量,为中印尼乃至全球文化的交流互鉴注入全新的温度与活力。
精彩展品
宝船示意图:“宝船”是郑和船队的核心和领导,负责装运封赏礼品、西洋各国贡品,海外贸易所获奇珍异宝。宝船最大尺寸可达四十四丈(约合126米)长、十八丈(约合51米)宽。
《郑和航海图》过洋牵星图:“过洋牵星术”是郑和下西洋时采用的一种天文导航定位技术,通过观测星辰的海平仰角高度,判断船只在南北方向上的位置变化。
《瀛涯胜览》: 郑和下西洋随行通译马欢所著,是其随郑和亲历二十国风物、详实记录海上丝路见闻的珍贵文献。
明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拓片(局部):国内最大的郑和下西洋记事石刻。
《东西洋考》:明张燮撰。书成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详细记载了东西洋诸国和地区的历史沿革。
明代万历年间(1610-1630年)青花瓷:藏于雅加达省立陶瓷和美术博物馆,是郑和带来贸易往来的实证。
满者伯夷王国赤陶器:满者伯夷王国是印尼历史上最重要的古代王国之一,这件作品约出现在15世纪初郑和船队到访爪哇之时。
现场展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