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牛流马究竟是什么?从现代的视角来看,它似乎与现代军用“机器人”中的“机械大狗”颇为相似。尽管如此,依旧存在一个疑问:在没有内燃机和电池的三国时期,这种运输机械究竟是如何获得动力的?
木牛流马的动力来源至今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然而,仔细审视三国时期的史料,我们还会发现另一个更为复杂的疑问:诸葛亮虽然发明了木牛流马,但刘备在带兵作战时为何从未使用过?难道诸葛亮是刻意保密,不愿将这一“神奇之物”展示出来,还是刘备根本不相信木牛流马的实际作用,认为它不过是徒有其表?
史料中明确记载了诸葛亮在《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中的描述,提到诸葛亮曾使用木牛流马运送军需物资:“建兴九年(公元231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可见,木牛流马确实曾被投入使用。
根据《汉晋春秋》的记载,在建兴九年的祁山之战中,诸葛亮成功击败了魏国的司马懿,甚至斩获了大量战利品。尽管如此,诸葛亮在战后因粮食短缺而不得不撤军:“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即使在接下来的建兴十二年的祁山之战中,诸葛亮依旧面临着粮草不足的问题:“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显然,木牛流马并未能解决诸葛亮面临的粮草运输问题。即便如此,刘备在汉中之战和夷陵之战时却没有考虑使用这种“神奇”的设备。按照史料记载,诸葛亮并未亲自参与汉中之战,也没有阻止刘备发动讨吴战役。虽然刘备和曹操在汉中对峙时,面临着兵源和补给的困境,但蜀军在诸葛亮的支持下,终于在西川的尽力支援下坚持到了曹操撤军:“曹公至,先主敛众拒险,终不交锋,积月不拔,(曹军)亡者(逃兵)日多。夏,曹公果引军还,先主遂有汉中。”
在汉中之战中,由于粮草供应严重不足,甚至连妇女都被征集来为前线运送粮草。如果木牛流马真如小说中所描述的那样神奇,为何在这场战役中没有发挥作用?
小说中的木牛流马,给人一种似乎能够打破能量守恒定律的感觉:“木牛流马皆造完备,宛然如活者一般;上山下岭,各尽其便。牛马皆不食水,可以轻运,昼夜不绝。”李渔在评点《三国演义》时幽默地说道:“今人云:‘又要马儿不吃草,又要马儿走得好。’想从此得来。”对此,毛宗岗则回应道:“今有人要便宜着,谚讥之云:‘又要马儿不食草,又要马儿走得好。’惜其未得孔明之法也。”在古代,大家都知道马不吃草就跑不动,而现代人也知道,汽车不加油或者不充电是无法启动的。木牛流马的设计似乎能突破这些基本的常识,令人感到既好奇又怀疑。
然而,木牛流马实际上并没有解决粮草运输的困境。细读三国史料,我们可以从《魏氏春秋》中找到一个简单的答案:木牛流马的行进速度极慢,仅能达到每日二十里的距离。换句话说,它的效率远低于人类的步行速度。一天的时间,木牛流马只能走完人类两个小时的路程。因此,在战事紧急、粮草匮乏的情况下,木牛流马显然不是一个高效的解决方案。
虽然木牛流马的速度较慢,但如果负载较少,理论上可以行得更快。“载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这意味着,如果用几头木牛流马拉载,速度可以提升,但如果数量太多,整体速度就会受到拖慢。所以,对于大规模的运输任务,木牛流马只能在轻装情况下发挥作用。
《三国演义》中对于木牛流马的描写,并非凭空臆造,而是出自东晋史学家孙盛所著《魏氏春秋》:“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领,转者为牛足,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细者为牛鞅,摄者为牛鞦轴。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从孙盛的描述来看,木牛流马的构造颇为复杂,且其设计类似于一种双轮车,虽然这在古代的独轮车技术背景下算是一个创新。
但不管如何,木牛流马的速度显然不够快。它每走四步,距离仅能增加六尺,这在战场上显然是不能满足快速运输的需求。因此,无论是在汉中之战,还是在与陆逊的夷陵之战中,刘备和诸葛亮都没有选择使用木牛流马进行粮草运输,显然并非诸葛亮有意隐藏这一技术,而是因为当时的战况并不需要。
以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和智慧,他绝不可能将木牛流马的设计隐匿不传。就像春秋战国时期的连弩,虽然许多人早已有所使用,但诸葛亮还是对其进行改进,最终大放异彩。
至于木牛流马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当前有三种主流猜测:第一种是造型独特的独轮车;第二种是普通的独轮车;第三种是人力驱动的四轮车。这三种猜测均出自盛巽昌的《三国演义补正》。哪种猜测更为准确,目前尚无定论。木牛流马的动力来源和实际应用仍然是一个迷,值得我们继续探索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