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有句诗:“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这诗里藏着他那个时代的无奈。那时沿海倭寇闹得凶,百姓日子不得安宁,性命家产都悬着。
明朝几乎从头到尾都在打倭寇,仗就没停过。而到了清朝,没费多大劲,倭寇居然就没了。那些倭寇到底去哪了?
不少人都听过戚继光抗倭的故事,他带着官兵在海边抗击倭寇,还研究出专门对付他们的刀和阵法。即便这样,也没能把倭寇连根拔起,顶多是吓住他们,让他们不敢随便上岸。
其实倭寇早就在元朝就有了,后来慢慢坐大,到明朝时,势力已经能跟明朝对抗。当然,真要正面硬刚,他们还是差远了,只能靠偷袭、骚扰这套游击战过日子。
倭寇为啥会出现?说到底还是为了钱。最早的时候,他们大多是日本的走私商人,身边带着些雇来的武士,负责看船护货。
日本官府那时管得严,不准随便跟大元做生意。这些商人觉得,跑一趟海成本太高,正常买卖不划算,就动了歪心思。他们手里有武士,就开始抢中国商船。船上的商人没办法,为了活命,只能把货交出去。
本指望官府能出来管管,可元朝那时朝廷自己都乱成一锅粥,当官的只顾着争权夺利,哪有空管海边百姓的死活。就这么放任不管,倭寇越来越大胆,到明朝时干脆成了海上强盗,不光抢东西,还想占沿海的地盘。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想过解决这事。他派人跟日本打招呼,希望两边一起动手,把倭寇清干净。没想到日本正忙着内战,南北朝打得不可开交,根本没空搭理这些海盗。没办法,只能靠明朝自己的军队硬扛。
说起来,明朝国力不算弱,军队有几十万。可这三百年里,就是没能把倭寇彻底解决。这些倭寇实力其实有限,日本那时也没实力跟明朝叫板。按说官军应该能轻松把他们打垮,可事实压根不是这样。
倭寇总在沿海一带作案,时不时就上岸抢一把。官军虽说人多,却经常吃败仗,损失不小。
为啥倭寇这么难除?主要有三个缘故。
第一是倭寇人数虽然不多,但分布太广,还特会藏。有些倭寇平时穿得跟普通老百姓一样,混在人堆里看不出来。他们也不扎堆,一般就十几、几十个人一伙,暗地里互相帮衬。
那时候没电话没网络,消息传得慢。想摸清倭寇的行踪,太难了。他们不像正规军那样成百上千人一起行动,根本抓不住他们的动向。
每次交手,倭寇总能凭着人少灵活的优势,以少胜多。他们没那么多规矩束缚,跑起来也快。
第二是明朝的海禁政策,朝廷本想靠这个挡住倭寇,没想到把沿海的贸易和经济全搞垮了。老百姓没法过日子,有些人为了活命,只能偷偷跟倭寇勾结,搞走私买卖。
这么一来,倭寇就能知道明朝这边的消息,还能靠着这些人里应外合,偷偷摸上岸。嘉靖年间有记载,说倭寇里一半以上都不是日本人,都是沿海的百姓和商户。朝廷这政策,算是帮了倭寇的忙。
第三是倭寇已存在多年,他们早就有了自己的组织和规模,在明朝沿海还有据点。日本国内经常打仗,老百姓日子苦,与其在家等死,不如跟着倭寇来中国碰碰运气。这种情况下,想把他们彻底清干净,几乎不可能。
可到了清朝,情况就变了。没打几仗,倭寇居然就销声匿迹了。明朝打了三百年都没搞定的事,清朝咋就这么轻松?
其实跟清朝的本事关系不大,主要是时代变了,两边的局势都不一样了。
日本的德川幕府崛起,之前日本分裂成南北朝,打了好些年。德川家康把国家统一了,开启了江户时代,这是日本少有的安稳日子。他上台后就搞闭关锁国,把海上贸易的港口全封了,专门抓偷渡和走私的人。
清朝这边,也采取了类似的办法。朝廷设了海关,只留一两个港口对外开放。来往的船和人,都要严查,出海得办手续、登记身份,不然根本不让走。这么一来,倭寇想混进来就难了。
更重要的是,两边都在打击走私。不是正经渠道来的中国货,根本卖不出去,也没法转运。倭寇抢了东西也换不来钱,谁还愿意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去干这事?
还有,清朝稳定下来后,开始收复南方的地盘,连台湾都收回来了。后来还建了专门的海军,海边的防卫严了,倭寇想上岸抢东西,难度就大多了。
这么一看,清朝时倭寇消失,其实是两边一起使劲的结果。日本国内不乱了,开始管自己人;清朝这边政策对路,防卫也跟上了。
两相结合,折腾了几百年的倭寇之患,才算真正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