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六月的最后几天,吴国公朱元璋正在建康府中接待一位身形憔悴的来访者——洪都(今江西南昌)千户张子明。张子明从洪都城出发,乘着小渔舟,在漆黑的夜晚悄然离开,白天则在暗处躲避敌人。他一路风餐露宿,足足花了半个月的时间才成功到达建康,将城内的紧急情况告诉朱元璋。
原来,陈友谅自四月底起就开始围攻洪都,两个多月的围困已让守军士气低落,几近崩溃。守将朱文正在无奈之下,决定派遣张子明前往建康向朱元璋求援。朱元璋虽然听闻敌军强大,但依旧保持冷静。在了解了战局后,他安抚道:“让侄儿坚持一个月,援军很快就到。”
张子明回报说:“敌人虽强,但死伤也不少。江水渐退,敌军的大船已无法发挥作用,而且他们的粮草告急。如果能得到援军,我们必定能击败敌人。”朱元璋答道:“你回去告诉文正,再坚持一个月。援兵即将到达,不必担心。”—《明太祖实录卷十二》
送走张子明后,朱元璋转身对谋士刘伯温说:“不听君言,差点失策。”随即命令正在围攻庐州(今安徽合肥)的徐达和常遇春立即回师,准备前去支援洪都。这一切的决策,源自几个月前的安丰之战。
上问
朱元璋的吴国公封号,最早由龙凤政权的皇帝韩林儿所赐。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颍州的韩山童和刘福通联合起来发动了反元起义,虽然韩山童被捕牺牲,刘福通逃脱并成功起兵,这成为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开始。
至正十五年(1355年)二月,刘福通将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立为帝,建都亳州,国号大宋,年号龙凤。龙凤四年(1358年),宋军攻破汴梁,韩林儿亲自率文武群臣返回汴梁,龙凤政权达到鼎盛时期。然而,北伐的接连失败,极大削弱了宋军的力量。至正十九年(1359年)八月,元军大将察罕帖木儿攻破汴梁,韩林儿在刘福通保护下撤退至安丰(今安徽寿县)。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张士诚派遣吕珍率十万大军猛攻安丰,刘福通紧急派人请求朱元璋支援。此时,朱元璋立即召集文武官员商议救援问题。朱元璋倾向于派兵援助,但谋士刘伯温坚决反对,认为此时贸然行动,容易引发更多的敌人围攻建康,形势极其危险。
然而刘伯温的建议并不符合实际。从军事角度来看,张士诚的兵力和战斗力远逊于朱元璋。而吕珍率领的大军虽然庞大,但只要徐达和常遇春率部出马,安丰之围必能轻松解救。而陈友谅若按兵不动,朱元璋则可以趁机集中主力,消除张士诚的威胁。刘伯温的真正意图,可能是出于对当时局势的权衡,也许他并不看好“龙凤政权”恢复后的前景。
在此背景下,朱元璋并未听从刘伯温的意见,而是决定亲自率军前往救援。根据刘辰的《国初事迹》记载,刘基曾劝朱元璋慎重决定,认为即使救出韩林儿,之后该如何处置仍是个问题。然而,朱元璋坚持认为,救韩林儿不仅是军事任务,更是政治责任。放弃这个机会,无疑会影响士气,甚至危及到未来的政治地位。
三月初一日
至正二十三年三月初一,朱元璋下定决心,亲率徐达和常遇春出征安丰。这一仗打得非常干脆,常遇春连续击败了吕珍的军队,为朱元璋扫除了障碍。当听说朱元璋已亲至安丰,庐州的红巾军将领左君弼出兵增援吕珍,但也被常遇春击退。最终,韩林儿和刘福通在朱元璋的护送下成功脱险,安置在滁州。朱元璋巧妙地避免了频繁与韩林儿接触的困扰,同时又保证了韩林儿的安全,彰显了他出色的政治智慧。
陈友谅的围攻
安丰之战胜利后,朱元璋的部署进入了新的阶段。陈友谅则未曾放弃,他在四月初发动了对洪都的全线围攻,欲一举解决朱元璋的后顾之忧。洪都城的守将朱文正——朱元璋的亲侄子,面对重围,迅速进行了部署。尽管敌军强大,朱文正依旧依靠两万精兵和一批悍将,顶住了敌人长达两个月的攻势。
庐州攻占与战略考量
朱元璋之所以未急于调兵救援洪都,并非他漠不关心,而是在战略上作出了深思熟虑的判断。庐州是江淮地区的重要城市,掌控此地将为朱元璋提供更大的战略纵深,同时也是北伐的重要出发点。尽管洪都处于险境,朱元璋认为,借助庐州的攻势,彻底解决张士诚的威胁后再集中兵力迎战陈友谅,将是更为理智的选择。
不仅如此,洪都城的重修也充分考虑到防御陈友谅的大舰。通过将城墙迁移三十步远离长江,朱元璋有效避免了敌军使用舰船攻城的威胁。此外,朱元璋对朱文正和守军的信任,也在于他们之间的默契安排,明确知道即使遭遇困境,洪都至少能够守住两三个月。
结语
朱元璋在安丰与洪都两场战役中的决策,彰显了他深远的战略眼光。救韩林儿不仅是军事行动,更是政治信号,展示了他对龙凤政权的责任与承诺。同时,朱元璋通过精准的军事部署,避免了与陈友谅的直接决战,逐步削弱了敌军力量,为未来的鄱阳湖之战奠定了坚实基础。最终,这一系列的精妙布局,让朱元璋成功突破了敌人的围堵,实现了对全国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