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蒙古为何要远征大理
公元1252年,蒙古大汗蒙哥指挥军队进攻四川嘉定府,企图从长江上游突破,直逼南宋腹地,然而最终以失败告终。这一失利使得蒙古原本通过长江上游攻占南宋的战略计划彻底流产。
面对这一情况,蒙哥与忽必烈决定借鉴他们的祖父铁木真和父亲拖雷在灭金过程中使用的迂回战术——绕道敌后、前后夹击。他们认为,既然长江上游的攻击未果,不如通过更具战略意义的路线——大理国,来实施这套战术,最终摧毁南宋。经过深思熟虑,他们将战略目标锁定了西南的大理。
二、大理国的历史背景
大理国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唐朝时期的南诏国。南诏原本是一个位于洱海周边的小部落,凭借唐朝的支持,逐步统一了周边的其他部落,最终建立了一个臣服于唐朝的南诏国。可是,南诏与唐朝的关系并不和谐,在唐朝天宝年间爆发了多次冲突,随后南诏转投吐蕃,开始与唐朝进行长达200年的战争。
南诏全盛时期,疆域遍及今天的云南、贵州、四川、西藏部分地区,甚至包括越南、缅甸的一部分领土。然而,公元902年,南诏内部发生了权臣篡位,国家随之分裂。五年后,南诏灭亡,而唐朝也在公元907年走向衰亡,进入了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
三、大理国与宋朝的关系
公元936年,后晋政权在中原建立,尽管其实力较弱,却依然任命了南诏的武将段思平为通海节度使,负责西南地区。段思平并没有满足于这一职位,反而联合洱海周边的部落,攻占大义宁国,成功实现了洱海周围的再次统一,最终建立了大理国。
经过段思平的努力,大理国得以巩固。公元965年,宋太祖赵匡胤成功攻下四川成都,完成了宋朝的初步统一。宋朝将领曾劝赵匡胤继续攻占大理国,但赵匡胤考虑到唐朝与南诏之间的长年战争,决定不再继续扩张,而是将大渡河作为与大理的边界。因此,双方达成了某种默契,保持着较为和平的关系。
此后,大理国与宋朝在三百多年的时间里相安无事,直到蒙古的崛起,局势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原本与大理关系不深的蒙古,竟然因为消灭南宋的战略需要,开始将目光投向了这个曾经与宋朝保持友好关系的国家。
四、忽必烈远征大理的前期部署
公元1253年八月,蒙古各路大军开始在宁夏六盘山集结。随着忽必烈的号令下达,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赴大理。大军穿越了广阔的草原和山脉,迅速向四川边境进发。此时,南宋四川制置使余玠死于非命,新上任的余晦在听闻蒙古军队逼近边境时感到恐慌万分。然而,经过几天的惊恐,余晦发现蒙古军队并没有直接进攻四川,而是绕道西行,进入了吐蕃境内。
蒙古的战术与之前在嘉定府的失败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为了避免与宋军的正面冲突,忽必烈选择绕过四川重兵防守,直接通过青藏高原,穿越雪山和峡谷,穿插进入大理,这一行程异常艰险。
五、忽必烈远征大理的进军路线
忽必烈将军队分成三路南下,目标直指大理。
- 东路军:由蒙将抄合、也自烈领导,沿着四川西部边境南下,避开与宋军的接触;
- 西路军:由兀良合台指挥,绕道吐蕃腹地,一路征服了尚未投降的吐蕃部落,最终进攻大理;
- 中路军:忽必烈亲自指挥,领军从四川的雅安出发,向大理进发。
西路军的进军速度最快,兀良合台带领军队自甘南藏族自治州出发,穿越岷山古道,经过阿坝州、甘孜草原,最终翻越旦当岭,抵达丽江。与此同时,中路和东路军也按计划推进,经过一个多月艰苦的高原行军,三路军队最终在金沙江附近汇合。
然而,经过这段艰难的行程,蒙古军队损失惨重,原本的十万大军在长途跋涉中已经有四万人葬身于青藏高原,剩下的四万士兵仍然具备足够的战力。
六、忽必烈攻灭大理
蒙古大军在三路大军汇合后,开始对大理国展开猛烈进攻。经过一系列的攻城拔寨和招降纳叛,蒙古军仅用一个半月的时间就抵达大理城下。
在连续三天的攻击后,大理国主段兴智见势不妙,决定弃城逃往昆明。段兴智的逃亡意味着大理国的统治彻底瓦解。蒙古军在攻占大理城后,迅速分兵清剿大理境内其他仍在抵抗的部落,三个月后,除了昆明外,大理全境已经被蒙古彻底征服。
直到1254年9月,兀良合台率军攻占昆明,大理国作为一个存在了近三百年的地方政权,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