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临终时将国事托付给丞相诸葛亮。得知刘备去世的消息后,本就只是假意归附的南中各郡县趁机爆发叛乱,局势一度动荡不安。然而,诸葛亮深知国家刚刚遭遇了如此重大变故,于是并未急于出兵平乱,而是选择先稳固蜀汉内外的局势。与此同时,他还派遣邓芝、陈震前往东吴,重修旧好,试图通过外交手段巩固两国关系,以避免内外交困。
经过两年的精心准备和兵力调度,诸葛亮终于于建兴三年(225年)春天亲自率军南征,经过数月的鏖战,终于在秋季彻底平定了南中叛乱。后世流传着“七擒七纵”之故事,称诸葛亮为了驯服蛮王孟获,亲自捕捉并放掉孟获七次。然而,这一故事在正史《三国志》中并没有任何记载,孟获的名字也未见踪影。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中的孟获是否真实存在,还是只是一位虚构人物?
一种观点认为,《三国志》以“惜墨如金”著称,陈寿未将孟获的事迹写入史书也并不奇怪。毕竟,对于这场诸葛亮首次亲自率军出征的战役,陈寿仅在书中简洁地提到:“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对于这场重大战役,史实的记载较为简略,未作详细叙述。不过,《三国志》对叛乱的其他重要人物如雍闿、高定、朱褒等有多处详细记载。雍闿是益州豪族出身,刘备去世后,他杀害了建宁郡太守正昂,投降东吴并被孙权任命为永昌太守;高定则是越巂郡的“夷王”,而朱褒原是牂牁郡太守,后响应雍闿起义。《三国志》简单提及他们的叛乱行为,称“高定恣睢於越巂,雍闿跋扈於建宁,朱褒反叛於牂牁”。
然而,在《三国演义》等民间流传的版本中,孟获往往被描绘成所有叛乱势力的领袖。假如他真如传说中所描述的那般显赫,为什么《三国志》会详细记载雍闿、高定、朱褒,却完全没有提及孟获呢?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孟获根本不存在,只是后世编织出的虚构人物,因此在《三国志》中未被记载。
不过,关于孟获的记载并非仅存在于《三国志》一书。在东晋时期,史学家常璩编写的《华阳国志》和习凿齿编写的《汉晋春秋》中都有对孟获的提及。尤其是《华阳国志》中的记载最为早期,其中写道:“夏五月,亮渡泸,进征益州。生虏孟获,置军中,问曰:‘我军如何?’获对曰:‘恨不相知,公易胜耳。’亮以方务在北,而南中好叛乱,宜穷其诈,乃赦获使还,合军更战。凡七虏七赦。获等心服,夷汉亦思反善。”显然,这段记载中“七擒七纵”的故事首次出现,虽然孟获的身份较为低调,但他当时是雍闿死后的继任者,地位并不特别高。
在《汉晋春秋》中,孟获的地位得到了提升,记载称:“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於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祇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尽管细节上与《华阳国志》相似,但孟获在《汉晋春秋》中被描写得更具威望。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何陈寿在《三国志》一书中完全不提孟获,而东晋时期的常璩和习凿齿却都承认了孟获的存在?对此,历史学者提出了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孟获确为虚构人物,常璩和习凿齿所写的记载仅为虚构;另一种是孟获确有其人,陈寿可能因某些原因忽略了这部分史料,直到东晋时期才有相关记载。
不少学者支持第一种观点,主要基于以下几点:首先,如果孟获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史书不可能完全忽视他;其次,“七擒七纵”这一情节的巧合性太高,孟获的名字正好是“获”,让人不禁怀疑其真实性;第三,战争是残酷的,诸葛亮若真与孟获玩“七擒七纵”的把戏,耗费大量兵力和粮草,这显然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战争策略。再者,《汉晋春秋》中的孟获记载出现在裴松之对《三国志》的注解中,而裴松之本人曾批评《汉晋春秋》中存在前后矛盾和虚构的内容。
综上所述,关于孟获是否真实存在,依旧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尽管如此,这一传说早已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影响深远。毕竟,许多人提到诸葛亮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诸如“借东风”、“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等经典场景,这些同样是后人经过艺术加工的虚构情节,用以表达对诸葛亮的崇敬与敬仰。在这其中,历史的真相与民间传说交织融合,成就了诸葛亮在中国文化中的不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