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将帅中,不少人都有响亮的绰号,比如“雷公爷”刘亚楼、“旋风司令”韩先楚、“王老虎”王必成和“拼命三郎”陶勇,这些称号都生动地展现了他们独特鲜明的个性和作风。然而,开国少将李致远的绰号却显得特别奇特——他被称为“八千岁”,这个称呼的由来颇为有趣。
在解放战争时期,李致远所在的旅打了一场大胜仗,缴获了大量战利品。当时旅长的钢笔坏了,就直接从缴获的物资中取了一支新的钢笔使用。此事被副政委李致远得知后,他立即找到旅长,严肃地要求把钢笔交还,并且语重心长地说:“你拿了一支钢笔,他拿了一块手表,大家都这样,那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还有什么意义?”旅长辩解道:“我是旅长,这确实是为了工作方便,不必太过计较。”但李致远坚持说:“如果是工作需要,应该先上交登记,经过审批,再拿用。”旅长无奈地笑了笑,知道李致远一向严格认真的作风,且私自拿战利品确实不妥,只得将钢笔归还。
还有一次,警卫连的一名战士口出不敬之言,骂了一位地方领导。这名地方领导十分愤怒,直接向分区政委举报。分区政委听后也勃然大怒,认为此事严重影响军民团结,没做详细调查便将该战士和警卫连长一同拘禁。李致远得知后,亲自来到分区政委办公室,要求释放连长。但政委当时仍在气头上,责怪连长未能好好教育战士,不同意释放。李致远怒不可遏,拍桌而起,说道:“他没教好人,只能负领导责任,关他禁闭有什么道理?”最终,政委在李致远的坚持下认识到错误,释放了连长。这件事迅速传到了冀中军区司令孙毅将军耳中,孙毅在一次干部会上风趣地提到:“九分区有个‘八千岁’,敢顶敢碰,敢于坚持原则,同志们要向他学习,不过坚持原则也要讲方法,不能影响团结。”于是,李致远“八千岁”的绰号便逐渐流传开来。
众所周知,抗美援朝战争中有一场经典战役被改编成电影《奇袭白虎团》,成为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杨育才等战斗英雄更是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鲜为人知的是,这场战斗的策划者正是李致远,他当时担任第68军副政委兼203师政委。中国志愿军发动金城战役后,203师的对手是南韩的首都师。一天,203师抓获了首都师的侦察兵,通过审问掌握了敌军情况。李致远经过细致分析判断,敌军已是强弩之末,警戒松懈,如果派出几支小分队突然袭击,定能取得奇效。果然,李致远策划的突袭取得了辉煌战果,杨育才排长率领的小分队击毙了白虎团团长陆根洙及美军顾问等数百人,震动了整个军队。
1955年,李致远荣获少将军衔。到了1971年,时年64岁的他主动申请离休,毫无保留地将岗位让给了年轻一代,且未向组织提出任何特殊待遇。年轻时学过铁匠手艺的李致远,退役后便收集家中破旧钢铁,自制镰刀锄头等农具,亲自下地开荒务农。尽管战争年代他的腿脚曾受伤,走路略显跛脚,但他总是挺直腰杆,步伐矫健,令年轻战士望尘莫及。
1978年,李致远将军在河北石家庄病逝,享年71岁,留下了丰富的革命遗产和令人敬仰的精神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