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作者:嘿喵
在浩渺的草原上,数百名汉军轻骑兵在一位年轻校尉的指挥下,借着夜色迅速前行。这些骑兵只携带了几天的口粮,深入敌后的距离已逾数百里。他们并不清楚匈奴的具体位置,只是沿着北方进发,深知只要向北行进,终究会找到匈奴的据点。
经过数日的疾驰,骑兵们的体力已接近极限。就在这时,前方的地平线上突然显现出一片营寨,目标终于找到了!年轻的校尉举起长枪指向前方,喝道:“攻!”随即,800名骑兵如狼似虎般冲进了营寨。匈奴军队完全没有准备,仓皇应对间,匈奴士兵一个接一个被刺倒。天亮时,骑兵们凯旋而归,带回了2000余名俘虏,其中包括匈奴的相国、当户等重要官员,甚至连匈奴单于的叔祖父也被斩杀,单于的叔父也在此次行动中落入了汉军的囚笼。
这场战斗是元朔六年,汉朝对匈奴发起的“定襄北之战”的一部分,年轻的校尉凭借此战斩获了令人瞩目的战功。而这位校尉,正是日后声名赫赫的霍去病。作为汉武帝的得力将领,霍去病的初次实战便一战成名,勇冠全军,声势如雷!为了奖励他的卓越表现,汉武帝专门为他设立了一个“冠军县”,并封他为“冠军侯”,食邑两千五百户。
霍去病的辉煌之路,才刚刚开始。
霍去病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他出身贫寒,是平阳侯府的女奴卫少儿与一名小吏所生,自幼便未曾见过父亲。然而,命运的转折在他母亲卫子夫被汉武帝宠幸、立为皇后后悄然降临。年仅12岁的霍去病,作为皇后卫子夫的侄子,一跃成为了贵族之列,过上了荣华富贵的生活。
霍去病的舅舅卫青则是屡次获功的大将军,这也深刻影响了霍去病的性格与成长。年轻时,他桀骜不驯,酷爱骑马射箭。汉武帝也十分喜爱霍去病,曾希望亲自教他《孙子兵法》和《吴起兵法》。然而,霍去病却不以传统兵法为意,反而道出了自己的见解:“打仗只看谋略,怎么能拘泥于古人的兵法?”虽然这句话带有贵族子弟的傲气,但霍去病的确是一个罕见的军事天才,他凭借自己对战术的理解,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作战风格。
匈奴自汉朝建立以来,屡次侵扰中原。匈奴骑兵兵速如风,常常让汉军无可奈何。即便是刘邦的20万大军,也曾被匈奴围困。汉朝为避免与匈奴正面冲突,只能屡次通过将公主嫁给匈奴的方式来暂时平息这场灾难,然而民众对此愤愤不平,许多人甚至提出质疑:“难道我汉朝就没有男儿了吗?”
匈奴势力必须被彻底铲除,才能从根本上解中原后患。为此,大臣晁错总结出匈奴的三个优势:“马好、骑术精湛、能吃苦耐劳。”尽管汉朝的军力整体强于匈奴,但汉军的主力是步兵,而匈奴以骑兵为主,这便是决定性差距。即便在某些交战中汉军能够胜利,步兵始终无法追击那极速撤退的匈奴骑兵,导致汉军无法彻底歼灭敌人。匈奴一旦回到大漠,经过一段时间的修养,便会重新南下报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开始实施“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战略,力求模仿匈奴发展骑兵。他首先加强马政,汉朝初期马匹极为短缺,甚至天子出行都无法满足四驾马车的需求。为此,汉朝出台了严密的养马制度,在西北边境设立了36处官方马苑,专门饲养马匹,广泛招募马奴,确保汉军能够拥有足够的战马。并且实施了“马复令”,鼓励百姓养马,凡家中拥有一匹马者,便可免除三人的徭役。
此外,汉朝还加强了武器装备的提升,设立了40多处铁官,打造出比匈奴弯刀长出一半的环首刀。汉军的骑兵装备逐步完善,长戟、环首刀、弓箭应有尽有,骑兵的战斗力大大提升。汉军骑兵披铁甲,弓箭手和重骑兵协同作战,冲锋时威力十足,足以让匈奴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有了这些基础,汉武帝又注重选将,逐步淘汰了战法陈旧的老将,提拔了像卫青、霍去病这样擅长骑兵作战的年轻将领。霍去病,作为卫青的外甥,天生拥有傲骨,他所率领的骑兵队伍,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精锐,每名骑兵都有三匹战马,两匹轮换骑乘,一匹驮运物资,这样的配置让汉军骑兵的综合实力远超匈奴。
在公元前123年,卫青率领的10万大军与匈奴的单于军队在定襄展开决战。当双方主力正在激烈交战时,年仅18岁的霍去病带领800骑兵悄悄绕到敌军后方,突然发动攻击,直插匈奴的大营,成功俘获了大量匈奴高官。霍去病的勇猛果敢,使得他在这一战中一战成名。
霍去病的军事才能并不仅限于这一战。公元前121年春,汉武帝任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执行两次河西之战。第一次,霍去病率1万骑兵跨越黄河,横扫匈奴五个王国,在短短六天内击溃敌军,成功围困并迫降了其他匈奴小部落,整个过程中他巧妙地避免了对物资的掠夺,使得匈奴无法及时反击。
第二次,霍去病再次发起进攻,采用了大纵深外线迂回战术。他从宁夏出发,越过了沙漠、山脉,直插匈奴的后方,成功歼灭了匈奴的主力部队,斩获匈奴王子、贵族近百人,战功赫赫。面对如此巨大的胜利,霍去病依然保持冷静,他拒绝了汉武帝为他准备的豪宅,并且豪言:“匈奴未灭,何以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