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建文帝时期,燕王朱棣对自己的侄子,皇帝朱允炆掌权感到不满。朱允炆即位后,立即开始削弱王公贵族的权力,尤其是削弱了燕王朱棣的影响力,这为朱棣起兵造反提供了充分的理由。朱棣早有筹划,最终带领他的军队在战争中击败了朱允炆的军队,成功占领了京城。
在朱棣进入宫廷之前,朱允炆却选择了放火焚烧皇宫,这一极端行为令他下落不明,成了一个谜团。关于朱允炆的结局,流传着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他在火灾中被烧死,另一种则认为他乔装成和尚,通过宫中的秘密通道逃脱了追捕。
朱棣并不是通过继承父亲的王位,而是通过夺取侄子朱允炆的皇位来获得权力,这在当时的礼教社会中显得格外不合常理。然而,朱棣并不打算让自己的统治显得不合法。为了让自己的登基显得更有正当性,朱棣巧妙地设计了一项计策——他找人帮他草拟一份继位的诏书,并在其中美化自己的篡位行为,以此来掩饰自己的不法之举。
当时,朝廷中有许多有名的大臣,而朱棣经过深思熟虑后,最终选择了方孝儒来承担这个任务。方孝儒当时是朝中最具声望的大臣之一,且他的师父是明初文豪宋濂。他与太子朱标关系亲近,堪称师兄弟。方孝儒的文学才能出众,个性端正,深得当时的皇帝朱元璋和太子朱标的欣赏,且一直效忠于两位。方孝儒作为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对朱标和建文帝朱允炆有着深厚的忠诚。
然而,朱棣发动造反后,方孝儒公开站在建文帝一方,并写下了猛烈批评朱棣的文章,抨击他篡位的行为。这使得朱棣对方孝儒心生敬畏,但同时也意识到,若能够说服方孝儒为自己写下继位诏书,将有助于自己巩固权位。于是,朱棣亲自前去与方孝儒沟通,但方孝儒不仅拒绝了他的请求,还当面指责了朱棣的行为。朱棣愤怒之下,下令将方孝儒满门抄斩。
方孝儒虽死,但朱棣的目标依然没有实现——继位诏书仍需完成。于是,朱棣将目光转向了另一个文学才子——王达善。王达善不仅才华横溢,而且擅长与权贵交好。他的诗文作品也屡屡得到认可,尤其是一首《忆秦娥·愁如缕》颇为出色,表达了深深的忧愁与孤独感。
王达善不仅有才,还擅长与达官显贵打交道。有一次,他经过北平,拜访了正在筹划登基的朱棣。朱棣看到他十分热情,甚至安排了盛大的接待。王达善也因此与朱棣建立了联系。待朱棣成功登基为帝后,王达善看到方孝儒因拒绝为朱棣写诏书而遭杀害,便主动挺身而出,表示愿意代替方孝儒,替朱棣完成继位诏书。
王达善的诏书措辞优美,将朱棣的篡位行为尽力美化。然而,朱棣心里并不完全信任王达善。朱棣认为,一个能够背叛建文帝的人,也许随时可能背叛自己。于是,朱棣开始设法除掉这个可能威胁自己地位的人。
有一天,朱棣故意找来了十个非常生僻的字,问王达善是否认得。王达善识别出了其中的八个字,虽然对剩下的两个字不太熟悉,但他仍自信地认为自己已表现得不错。朱棣冷冷地说道:“今天算你厉害,总有一天会有你认不出的字。”王达善听后,心中一凛,意识到自己已经失去了朱棣的信任,并且自己的生命也可能随时被威胁。
回到家后,王达善意识到自己已无任何价值可言,决定以服毒自尽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王达善的死,成为了一个悲剧,彰显了在权力斗争中的人性冷漠和绝望。
资料来源:《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