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三国时期的刘备,大家自然会联想到他身边两位极其重要的谋士——诸葛亮和庞统。刘备在荆州时,曾受到司马徽的评价:“卧龙凤雏,得其一者便可安天下!”结果刘备运气不错,竟然同时得到了这两位贤才。
相较之下,诸葛亮似乎在刘备手下更具分量,成为了最关键的谋士。当然,这也与庞统英年早逝有关,蜀汉的大部分重任最终都压在了诸葛亮一人肩上。然而,即便刘备拥有如此贤臣,仍未能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其实,这并不能完全怪罪于刘备的能力。毕竟,他能在曹魏、孙吴两大强敌环伺之下,成功与之鼎立,已经实属难得。曹操出身官宦之家,自幼耳濡目染权谋之道;孙策则打下了坚实的基业,为孙权奠定基础;而刘备呢,除了“汉室后裔”的名头,几乎一无所有。刘备能白手起家建立蜀汉,最终称帝,这成就着实不凡。
刘备去世后,蜀汉的政权几乎全部依赖诸葛亮撑持。面对曹魏和东吴这两大劲敌,诸葛亮虽竭尽全力,却仍显心有余而力不足。
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非常注重研究历史,尤其喜欢从三国这段纷乱历史中汲取智慧。对于诸葛亮为何未能统一三国,毛主席直指根源:诸葛亮从隆中对策起就已出现错误。
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隆中,等待有缘人来访。徐庶曾建议刘备拜访诸葛亮,刘备也三番五次恭敬拜访。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打动,第三次才应见刘备,并详细分析天下大势,建议刘备先占荆州,再取益州,待形成与曹操、孙权鼎立之势后,再图中原。
这是诸葛亮为刘备规划的宏大蓝图,刘备也按照这个计划行事。然而,战略开端就埋下了隐患,后来想扭转局势就变得异常困难。
就像三国迷们常讨论诸葛亮失败的原因一样,毛主席也深入研究指出:“诸葛亮的错误始于隆中对,因千里分兵,两面分兵力,最后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怎能不败?”
诸葛亮始终认为,曹操势力强大,单独抗衡无望,必须联合孙吴共同抗曹才是正确的道路。无论后来诸葛亮作何决策,他始终坚持联孙抗曹,直到临终前最后一次北伐,也未曾改变这一信念。
孙策、孙权兄弟自然对天下充满野心,但他们也明白“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道理。虽然孙吴与刘备关系不睦,摩擦不断,但双方都清楚,单独面对曹操,谁都无法取胜。
诸葛亮让刘备先占荆州和益州的策略是正确的,这两地地理位置重要,利于蜀汉的发展。可两地相距千里,兵力分散,且孙权觊觎荆州已久,荆州成了孙刘两家心头的大患。平时不联合抗曹时,孙吴就可能趁机攻占荆州。
蜀汉本身兵力薄弱,还要分开驻守荆州和益州,无异于暴露自身弱点于敌人。
赤壁之战时,刘备与孙权联手打下了重要胜利,刘备占据荆州四郡,并向孙权借了南郡,但孙权并不打算归还。诸葛亮未能预见这会在孙权心中埋下深深的嫌隙。
刘备攻占益州后,又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这让刘备开始膨胀,第一次在正面战场击败曹操后,自认为实力大增,变得不够谨慎。荆州如此关键的地方,竟让关羽镇守。
关羽历来轻视东吴,根本不愿遵循诸葛亮的联孙抗曹策略,结果不慎丧命,荆州失守。关羽的失败,也因距离遥远,援军迟迟不能到达。
若诸葛亮不用关羽守荆州,或者在荆州失守后能及时支援,蜀汉或许不会失去这位猛将,刘备也不会因此怒火中烧,执意报仇。
然而,诸葛亮并未从用人失误中吸取教训,街亭之战仍旧不听劝告,派马谡出战,导致惨败。
诸葛亮在蜀汉权力极大,几乎独揽大权,治下用人多凭个人喜好。刘备晚年托孤时,曾叮嘱诸葛亮要留意马谡,暗示若刘禅不行可另寻贤能,于是找来了李严共同辅政。可刘备一死,诸葛亮便将李严边缘化。
这源于诸葛亮对益州人才的排斥,而李严正是益州派的代表。刘备看透了诸葛亮的用人弊端,却未料诸葛亮去世后成了蜀汉实际“霸王”。
诸葛亮用人唯亲,再加上战略上分兵过度,犯下兵家大忌,导致蜀汉最终难以翻盘,败局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