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决定让关羽镇守荆州,背后经过了深思熟虑的考量,这一决策并不是依赖于军师诸葛亮的意见。实际上,赤壁之战后的刘备,为关羽的任命赋予了特殊的战略意义——关羽被任命为荡寇将军、襄阳太守,并非随便的安排。这是因为,控制襄阳和荆州是刘备进军中原、恢复汉室的重要前提,而诸葛亮的“隆中对”能够实现的前提,就是确保荆州稳固。
从忠诚、经验、威望与能力四方面来衡量,关羽是镇守荆州的最佳人选。诸葛亮与荆州豪门关系错综复杂,张飞虽然忠诚却性格暴躁,赵云的历史形象不如小说中的英雄,黄忠和魏延也显然不适合此重任。关羽不仅具备卓越的军事才能,更有众多令敌人胆寒的战绩,他曾经水淹七军,活捉曹军将领于禁,并斩杀庞德,一举消灭三万曹军的壮举,足以让整个华夏震动。对于曹魏的多次重要战役,如官渡、赤壁、夷陵、合肥等,虽然各方说法不一,但关羽击溃曹军于禁、斩庞德的战果却有确凿史实: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曹仁于襄阳,曹操遣左将军于禁救之。时汉水暴涨,关羽乘舟兵将于禁等三万步骑一并俘虏送至江陵,惟城未拔。”
关羽凭借水利巧妙击败曹军,使曹仁陷入困境:樊城被围困,曹军因无援兵粮草断绝,内外交困。关羽的精妙运筹,使得襄樊战役中的形势开始向他有利倾斜。他所采取的天时地利优势,若能持续下去,甚至可以直接攻破许昌,进而彻底打乱曹魏的内部局势,曹操即使病重,也难以抵挡。若曹操死去,曹魏的内乱很可能会让其在一夜之间土崩瓦解,尤其是在汉帝刘协尚在的情况下,京城中的反曹力量不容忽视。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关羽的两个妙计没有得到刘备和孙权的有效支持。曹操未曾中计,且在得到司马懿和蒋济的警告后,决定不迁都。同时,孙权背后捅了关羽一刀,让局势更加复杂。关羽的第一条妙计便是将战火烧到曹操家门口。为此,他与梁县、郏县、陆浑等地的地方势力建立联系,意图借这些地方的武装力量牵制曹操后方的安全。地图上的距离显示,关羽的战术是精准的——他要让曹操后院失火,使其无法抽调兵力支援襄樊。
关羽这一计策让曹操不得不考虑迁都,以避开关羽的锋芒。曹操的仓促反应说明关羽的威慑力不容小觑。更巧妙的是,关羽利用这一机会开始整训三万降卒,让他们成为后续进攻的重要力量。然而,曹操并未如关羽所料的那样愤怒行事,相反,他在与于禁等人交涉后,表达了自己的遗憾,并未大肆清除于禁的家族,这样的言辞也让于禁深受感动,最终关羽的妙计变得无效。
更令人痛心的是,关羽不仅未得到刘备的支持,孙权更是从背后暗算,极大影响了战局的走势。孙权一直将关羽视为威胁,根本不可能支持其独立行动。关羽的第二条妙计就是通过整编三万降卒,以便形成独立战力。然而,缺乏粮草与人力资源的支持,让这一计划变得举步维艰。
此时,关羽也试图通过接管周围的地方势力来增强自身力量,但由于刘备并未为他提供足够的支援,这一切最终未能实现。事实上,关羽的处境已经陷入极度困境,而刘备的行为也显得格外冷漠——他不仅未提供支援,还在其他地方忙于自己的事情,甚至向孙权挑衅,进一步加剧了局势的紧张。
关羽虽然一度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但刘备的不支持和孙权的敌对最终使得他的计划落空。我们可以理解曹操和孙权的立场,但刘备作为大汉的宗亲,背离关羽的支持显然是一个巨大的战略失误。若刘备给予充分的支持,关羽的两条妙计或许能改变战局,甚至帮助刘备实现恢复汉室的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