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南昌起义,几乎每个人都能说出一二。这场起义的参与部队共有三个军,其中分别是第9军、第11军和第20军。第11军的军长是叶挺,第20军则由贺龙领导。那么,第9军的军长究竟是谁呢?他就是韦杵。
韦杵,原名韦明俊,出生于1883年,来自贵州省安龙县马桥村。韦家的生活非常贫困,父母以种田为生。尽管韦杵自幼聪明,才思敏捷,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他无法继续上学。幸好,外祖父慷慨资助,使得韦杵得以进入学堂。韦杵深知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因此格外努力,勤奋学习。19岁时,他顺利考入了湖南长沙的师范学校,并在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
正值清朝末年,社会动荡,民众疾苦,清政府腐败无能,百姓疾苦。韦杵在接受过先进思想启蒙的影响下,对清政府的不满日益加深,心中常怀救国救民的理想。1908年,他决定从文走向武,前往昆明寻求加入新军的机会。然而,由于没有人推荐,他未能如愿。不过,韦杵并没有因此灰心丧气,仍在昆明做些零工,帮助人们运输货物,等待着合适的机会。不久后,云南讲武堂开始招生,韦杵得知后立刻前去报名,并凭借出色的成绩被顺利录取。
一年后,凭借优秀的表现,韦杵被调入讲武堂的特别班,成为了朱德、金汉鼎、唐淮源、朱培德和范石生等名将的同班同学。1911年11月,韦杵从云南讲武堂毕业,进入滇军担任排长。随后,他参加了护国战争和护法战争,凭借突出的战功逐渐晋升为团长。不久后,韦杵随滇军南下广东,参与了东征陈炯明的战斗,并因战功被任命为滇军第一旅的旅长,驻扎在韶关。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开始了北伐,韦杵也加入了第三军第8师,担任重要职务。第三军的军长正是他在云南讲武堂的同班同学朱培德,而朱克靖则担任了党代表。四个月后,第三军成功占领了南昌,韦杵升任第8师副师长。1927年5月,韦杵再次迎来升迁,成为第9军第28师的师长。当时,中国共产党正筹备在南昌发动起义,为了增强起义力量,朱德亲自找到这位老同学韦杵,邀请他带领部队参加南昌起义。
韦杵为人正直,忠诚厚道,对国民党内部的腐败和各派军阀间的尔虞我诈深感愤怒,尤其不满他们为争夺地盘、无视百姓疾苦的行为。在与朱德的详细交谈后,韦杵决定加入起义,率部参加南昌起义。他被任命为第9军的军长,朱德为副军长,朱克靖担任党代表。如果他能够顺利参与南昌起义,凭借当时的地位和能力,未来的成就不可限量。
然而,命运却开了一个玩笑。在南昌起义爆发前不久,韦杵突然患病,病情相当严重,不得不前往武汉治疗,最终错过了这次历史性的一刻。南昌起义取得胜利后,形势需要,朱德临危受命担任第9军军长,最终他成为了新中国的开国元帅,声名显赫。而韦杵治愈后,重新回到了军队,担任了31军的职务,并多次参与反对蒋介石的活动。由于其活跃的反蒋行动,韦杵被蒋中正通缉。幸得龙云的庇护,韦杵才得以逃脱追捕。之后,韦杵继续在滇军中担任要职,并积极参与了抗日战争的各项工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韦杵选择辞去军职,转而投身教育事业。他致力于云南地区的教育发展,为当地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1949年12月,韦杵参加了由卢汉领导的云南起义,加入了新生的人民政府。新中国成立后,韦杵被任命为云南参事室参事,继续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1952年,他因病去世,享年6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