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去世后,吕后成功掌握了朝政大权。在她的统治下,刘邦的几个儿子纷纷被毒死或以其他方式丧命,而吕氏家族则依靠权势,封王封侯,独揽军政大权。吕后破坏了刘邦与功臣之间的利益平衡,导致了功臣集团的强烈不满。以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为首的功臣们,开始在暗中策划,积蓄力量,准备反扑。
在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她的侄子吕禄与吕产分别控制南北军,心生叛意。然而,消息不幸泄露,齐王刘襄和朱虚侯刘章得知了这一秘密。为了保卫汉朝的江山,并且借机争夺皇位,两人联系了周勃,决定联合攻破吕氏一族。于是,西汉建立十五年以来,最大的一场政治冲突爆发了,功臣集团与刘氏诸王联合起来,展开了清除吕氏家族的行动。吕氏作为外戚本不该干涉朝政,诛吕行动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对汉朝政权的必要维护。
然而,吕氏家族被清除后,新的矛盾也随之而来。刘氏诸王,特别是以刘襄为代表,认为自己作为刘氏后裔且参与了铲除吕氏的行动,应当继位为帝。然而,功臣集团并不赞同,因为刘襄的舅舅驷钧性格强硬,若他即位,势必会形成新的外戚势力,令功臣的利益受到威胁。而且刘襄手握重兵,难以控制,若他篡位后,功臣集团将无法保证自己的地位。
因此,功臣们希望选一个更易控制的皇帝,而刘恒作为刘邦的第四子,深得功臣的青睐。刘恒性格宽厚仁慈,名声较好,母亲薄姬为人诚实,且舅舅薄昭也是个正直厚道的人,这使得刘恒被视为最理想的皇帝人选。如果他即位,功臣们相信不会再出现吕氏家族乱政的情况。
刘恒被派往代国其实是薄姬的建议,目的是让他远离权力斗争,避免受到吕后牵连。薄姬非常聪明,她成功地通过这一举动保障了刘恒的安全,也保护了自己。当吕后掌权时,她见薄姬谨慎、知进退,便允许她和刘恒安居代国。刘恒在代国度过了十五年,他在母亲和舅舅的帮助下治理得当,同时也时刻关注长安的动向,防止遭遇不测。
这段时间,刘恒的谨慎性格逐渐成型。他深知吕后为人处事的手段,始终生活在警惕之中,这种经历让他学会了如何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中生存和谋划。此外,薄姬作为二婚女性能在吕后淫威下生存,并且成功为刘邦生下儿子,足见其智慧和手腕,刘恒因此得到了莫大的运气。
在吕后去世后,陈平与周勃派人前往代国,邀请刘恒到长安继位。刘恒并没有直接表示欢喜,而是心生疑虑。首先,汉朝虽然有皇帝,即吕后所立的后少帝刘弘,为什么功臣们还要立他为皇帝呢?其次,刘恒只是一个偏远的王子,凭什么要支持他而非刘襄等人?再者,功臣们刚刚铲除了吕氏一族,这种时候让他去长安,是否会有诈?
怀疑重重的刘恒决定先进行慎重调查。他召集代国的高官商议,张武等人认为此次召唤必有阴谋,建议刘恒以生病为由拒绝。而中尉宋昌则认为功臣们针对的只是吕氏一族,对刘氏依然忠心,可以放心前往。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刘恒最终决定还是去长安,但必须小心谨慎。
出发之前,刘恒派舅舅薄昭先行前往长安探明情况。薄昭与周勃会面后,确认了周勃的诚意,便返回代国报告刘恒,称一切安全。刘恒这才带领大臣们启程。即便如此,当刘恒接近长安时,依然没有放下戒心,又派宋昌进入城内打探。宋昌回来后,得知百官已经等候在渭桥,刘恒这才彻底放下心来。
当刘恒到达渭桥时,周勃与百官跪迎,刘恒也谦虚回拜。就在此时,周勃表示有事要私下告知刘恒。宋昌立刻介入,表示如果是公事,可以公开说,如果是私事,皇帝无私,不能私下言之。周勃见状,便拿出一个盒子,献给刘恒,盒中正是传国玉玺。看到玉玺,刘恒终于确认功臣们的诚意,但他依然心存疑虑,决定暂时不接过玉玺,而是表示要回到代王府邸再商讨此事。
刘恒提出去代王府邸,而非直接去皇宫,这背后有其深意。首先,直接去皇宫会显得过于急功近利,引起功臣的疑虑;其次,皇宫里还有吕后所立的后少帝刘弘,如果去皇宫,反而显得不合时宜;最后,吕氏家族的余党可能在宫中潜伏,去代王府邸更加安全。这一决定显现出刘恒的深谋远虑。
在代王府邸,刘恒再次接受了玉玺,成为了新的皇帝。即便如此,他清楚,自己的根基仍不稳,必须采取措施稳固自己的权力。
刘恒继位后,面临着许多挑战。虽然他的父亲刘邦一生权谋过人,但刘恒不仅继承了这一手段,还展现出超凡的政治智慧。在刘恒的治理下,汉朝开始了“文景之治”的辉煌局面。他实施宽政,减轻百姓负担,并采取亲民的政策,这让民众得以安居乐业。他推行无为而治,抑制豪门势力,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基础。
然而,刘恒并非完美无缺,他虽然以仁爱著称,但私生活方面却也有瑕疵。他宠爱慎夫人,并且对自己身边的权臣有一定的放纵。但他始终保持着治理国家的理智,没有让私事影响政务。在许多方面,刘恒和父亲刘邦相似,尤其是在腹黑和权谋上,但他的治国能力明显超越了父亲,他的成功也标志着大汉朝的政治转型与稳定。
即使在临终时,刘恒依然为百姓考虑,表示不希望奢华的葬礼浪费百姓资源,他的遗德深刻印刻在历史上。可以说,刘恒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智慧的帝王,虽然并非完美,但他无疑是大汉王朝的最大幸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