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能够跻身宰相高位的人,绝非普通之辈;但权力越大,野心也往往随之膨胀,胡惟庸便是典型的例子。胡惟庸得宠之后,逐渐变得专权跋扈,甚至有些重要事务并不奏报给朱元璋,而是自行决断处理。面对这样一个日益失控的臣子,皇帝自然难以忍受。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朱元璋并没有立刻对胡惟庸的行为进行严厉制止,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放任了他的跋扈行径。其实,朱元璋并非无动于衷,而是在暗中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准备做一件古代帝王罕敢尝试的惊人举措。
▲朱元璋以果断狠辣著称!(示意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早在1355年,胡惟庸便投奔了朱元璋。到了1370年,他被任命为中书省参知政事,正式进入明朝权力的核心圈子。三年后,胡惟庸晋升为左丞相,位极人臣,权势熏天,开始变得骄傲跋扈。他还广泛结党营私,使朱元璋对他的忍耐逐渐减少。
▲朱元璋的权谋深不可测,令人敬畏!(示意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胡惟庸宣称其旧宅的井里涌出甜美的醴泉,视为吉祥的征兆,便借此邀请朱元璋前去观赏。胡惟庸暗示,井水竟能化作美酒,特邀皇帝到府品尝,朱元璋欣然应邀。
就在朱元璋前往途中,太监云奇突然紧紧拉住缰绳,紧张得几乎说不出话,却拼命指向胡家。朱元璋觉察异样,心生戒备,随即折返回宫。抵达宫城时,他发现胡家上空尘土飞扬,城墙和地道中竟隐藏了士兵。朱元璋顿时明白,胡惟庸意图谋反,遂将其逮捕,全家被抄,九族遭灭,同时牵连到与胡惟庸有关的官员和平民,数万人被株连而死。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胡惟庸案”。
▲胡惟庸案波及人数多达三万余人!(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不过,以朱元璋果断无情的性格,令人不解的是,为何他容忍了胡惟庸骄纵跋扈整整七年?这七年间,胡惟庸多次挑战皇权,最终导致“胡惟庸案”的爆发。后来历史学者考证,关于太监拉缰绳阻止皇帝进入胡家之事,实为后人杜撰。云奇这个人物也被认为是正史中虚构的形象。
明代史籍中对于胡惟庸案的记载多有矛盾,是否真有谋反行为,历来存在争议。明代著名史学家如郑晓、王世贞等人,均对胡惟庸谋反持怀疑态度。
还有学者指出,“胡惟庸案”其实是朱元璋为解决君权与相权矛盾而制造的借口,最终目的是彻底废除宰相制度,极大地强化皇帝专制。明太祖通过这场风波,大肆清洗文武功臣和官员,同时废除中书省及宰相职位,使得相权彻底丧失,明朝政治体制更趋向君主专制。
因此,许多历史学者认为,朱元璋忍让胡惟庸七年,最终将其除掉,不仅让胡惟庸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丞相,也借此分权设立三司,加深中央集权,目的就是为了根本废除宰相制度。
参考资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