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读者私信询问清代皇子晋封亲王的具体标准是什么?经御史查阅相关文献,并未发现明确的制度性规定,但从清代历朝的实际情况来看,皇子晋封亲王的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尽管这些标准随着历史的推移有所变化。
清代皇子晋封亲王的标准分为两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康熙朝之前,主要依据军功来定爵位;第二阶段是康熙朝之后,晋封的标准逐渐偏向于皇帝个人的喜好以及皇子本人的能力、表现等因素。
在清朝建立之前,努尔哈赤凭借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一步步征服了女真各部,并最终统一了东北的满洲。努尔哈赤的封爵标准几乎完全依赖于军功,因为满洲的政权建立是通过弓马骑射和战争实现的。所以,满洲的宗室子弟和异姓贵族的封爵,主要依据的是个人在战场上的表现和军事成就。
在天命年间,清朝的爵位体系尚不完备,尚未设立一个系统化的封爵标准。当时,“贝勒”是仅次于汗位的最高爵位,且“贝勒”又分为普通贝勒和“大贝勒”。其中,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被认为是最具军功的四大贝勒,他们都来自爱新觉罗氏,是满洲历史上最为显赫的家族成员。
“亲王”这个爵位首次出现在崇德年间。皇太极登基称帝后,制定了满洲宗室的爵位等级,其中包括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以及镇国公、辅国公等。崇德初年,皇太极一口气封了六个亲王,而这些亲王的共同特征是,他们曾经担任过八旗的旗主。礼亲王代善、岳托掌管两红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掌管两白旗,郑亲王济尔哈朗掌镶蓝旗,肃亲王豪格掌正蓝旗。由此可见,崇德时期,只有担任过旗主的宗室成员,才有资格被封为和硕亲王。
清朝入关后,经历了十多年统一中原的征战,晋封亲王的标准依然侧重于军功,战功卓著的宗室成员才有资格晋封亲王。除了崇德时期的六位亲王,还有端亲王博洛、敬亲王尼堪、英亲王阿济、庄亲王硕塞等被封为亲王。第一批和第二批亲王以及若干宗室郡王被统称为“开国诸王”。其中,乾隆时期将其中八位亲王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显示了他们在清初的特殊地位。
早期清朝,尤其是在努尔哈赤、皇太极、以及顺治年间,皇子晋封亲王的机会较为有限。努尔哈赤的十六个儿子中,仅有代善、多尔衮、阿济格、多铎被封为亲王;皇太极的十一子中,只有豪格、硕塞和博穆博果尔被封为亲王。可以看出,清初时期,皇子晋封亲王的标准相对严格。
进入康熙朝后,随着大清帝国逐渐稳定,战事减少,皇子们很难再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因此,晋封亲王的标准发生了变化。此时,以军功为标准的封爵制度已经不再适用,更多的是根据皇帝的个人喜好以及皇子的才能来进行晋封。康熙帝在中期开始对成年皇子进行分封,其中皇三子胤祉、四子胤禛、五子胤祺被封为亲王。然而,事实上,在康熙朝期间,只有三位皇子获得了亲王爵位,其他一些皇子甚至没有任何封号。
康熙帝的皇子教育相对成功,培养出了不少有才之人,如八阿哥、十四阿哥、十三阿哥等,但康熙在立太子问题上的处理失当,导致了晚年皇子之间为储位争斗,很多皇子未能获得高位爵位。若康熙帝像雍正那样采取秘密立储制度,可能会有更多的皇子获得亲王封号。
雍正帝的子嗣相对较少,除了未成年的皇子和受到政治斗争影响的三子弘时外,其他如弘昼、弘瞻等都被封为亲王。雍正朝皇子晋封亲王的标准相比康熙帝较为宽松。
乾隆朝皇子众多,晋封亲王的数量也相对较多。与康熙、雍正相比,乾隆时期皇子获得亲王封号的难度较小,只要没有重大失误,通常都能晋封为亲王或郡王。嘉庆帝继位后,其五个儿子中,除了即位的道光帝和未成年的皇子外,其他皇子都被封为亲王,几乎实现了百分之百的晋封。道光帝的七个成年的儿子中,除了咸丰帝,其他的三个亲王和三个郡王都获得了较高的爵位。
到了咸丰年间,宫中再无婴啼,皇子不再出生。继而,同治、光绪、溥仪三代均无新皇子。因此,咸丰之后,皇子晋封的制度基本上停止。
总体来看,自康熙帝之后,皇子晋封亲王变得较为普遍。尤其是康熙以后,只要先朝皇帝的兄弟还在世,那么基本上都会被封为郡王或更高的亲王。而如果能活到侄儿当皇帝的那一天,作为当朝皇帝的叔伯,亲王的头衔几乎可以说是十拿九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