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七雄里,地缘结构最惨的、地盘最小的以及最早灭亡的,是同一个国家:那就是韩。
当下网上提到韩,往往充满鄙视,论证韩的很多黑历史:比如不懂的团结赵国一致抗秦这类话术。但其实,我们要相信:虽然战国时代的人见识没有当代人多,但是不代表智商低于现代人。
合纵抗秦的手段,其实当时有纵横家做出了很多专业的论述,只不过,当时各大诸侯国之间彼此猜忌,彼此各有盘算,所以,合纵抗秦压根不现实。
而韩为了尽力延续国家存在,还真做出了不少努力。
1、韩的诞生
战国时代前后持续二个世纪左右。韩是在晋被卿大夫瓜分以后诞生的诸侯国。当然在先秦时代,想当诸侯不是自说自话的事情,而是需要天子的册封。其实华夏文明从古至今都讲究一个名正言顺。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甚至如果没有名正言顺的理由,后世的恶名也很明显。比如秦始皇做天下共主(天子),因为没有前朝天子的禅让,所以西汉初年的时候,还真有不少学者把秦视为伪朝——比如出土的《赵正书》,以及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些内容,都作证这些思想。
当然这一点现代很多叶公好龙模式的历史爱好者理解不了。比如我去年写过一篇文章,提到过周朝末代天子周赧王驾崩以后,华夏大地当时没了天子。结果有个叶公好龙读者居然这样说:周赧王不过是一个小诸侯而已,死了没啥大不了的。
说这话的这位,估计不懂啥叫天子,啥叫诸侯。
晋的三位卿大夫瓜分了晋,也想当诸侯。而当时的周天子人穷志短,为了换点贡品,于是宣布承认这三个卿大夫的诸侯地位。所以后世北宋的历史学者司马光把这一年视为《资治通鉴》的开始之年——因为乱臣贼子的得志,是从这一年开始的。
2、韩的武器优势
虽然名义上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但实际上韩分到的土地以及综合实力,都不足和赵、魏相比。比如战国时期,魏一度称雄天下。魏惠王时代,魏国有些衰败,所以魏惠王和孟子还多次探讨,为啥魏国不能重新兴旺——少年时候读《孟子》,对这一段可谓印象深刻。
而赵在胡服骑射以后,更是在军事上可以和秦分庭抗礼的存在。甚至长平之战,秦的胜利本身也是惨胜。
而韩几乎没用这样的高光时刻。
不过,韩在战国时期,也一度有自保的能力:那就是武器制造。
韩的弓弩制造技术在当时领先,所以当时有“劲韩”的说法。在冷兵器时代,弓弩可谓最重要的远程攻击武器,韩的这项技术,生态位相当于现在的导弹生产技术。也因为这项技术,保证了韩得以长期在战国存在,不至于被周边势力吞并。
韩作为七雄宗最小的国家,依靠武器优势在群狼环伺的战国时代维持下来,其实这已经很励志了。
3、韩的续命
韩的西边邻居是强大的秦国。战国后期,随着秦的综合实力越发庞大,韩的武器优势也不足以继续保证韩的独立。此时的韩已经无力扭转亡国的大趋势了。
但即便如此,韩还是想出了一个延续国祚的绝招:那就是韩派细作郑国到秦境内,鼓动秦国修建水利工程——郑国渠。
后世很多书刊提到郑国渠,往往嘲笑韩的愚蠢,认为郑国渠修好了以后,秦的粮食产量激增,人口也会激增,这样战争潜力更大。有说法认为,如果不是郑国渠加持,秦王嬴政未必有底气推平其他六个诸侯国。
甚至有位宝岛的历史学者在著作里把韩派人劝说秦修郑国渠理解成:让秦有了原子弹武器一样的加持。
但这些都是从大局视角来看的。如果从韩的视角来看,其实韩赢了:韩的目的是尽量延续国家存在,而没幻想能躲过亡国祸患。对于能争取一天是一天的韩来说,秦修建郑国渠的那些年,确实无力对外用兵。而韩也确实额外多捡了几年的国祚。这其实就是胜利。
只不过,韩让自己续命了,但是却坑了其他五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