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动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国际合作,提升我国在南岛语族考古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福建省文旅厅、省文物局积极谋划,主动沟通,协调组织福建省考古研究院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代表团一行,于7月1日至4日前往印度尼西亚东努沙登加拉省首府古邦,开展南岛语族文化遗存调查,并与印度尼西亚史前史和南岛语研究中心专家就南岛语族合作开展考古工作进行交流,签署合作备忘录。
南岛语族指使用南岛语的人群,分布范围北起中国台湾、美国夏威夷,南抵新西兰,西到印度洋的马达加斯加,东至太平洋东部的复活节岛。目前学术界公认南岛语族祖先在距今约6000年前,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向台湾迁徙,随后向东南亚岛屿扩散,最终形成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岛屿上的南岛语族人群。
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示意图
印度尼西亚位于东南亚核心地带,由约13,000个岛屿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这种独特的地理结构使其成为南岛语族扩散的关键节点和交汇地带。印度尼西亚还拥有大量与南岛语族相关的史前遗址和文化遗产,为研究南岛语族的起源、迁徙和文化演变提供了重要线索。
调查期间,考古队员考察了古邦猴洞(Monkey Cave)以及努阿特布考(Nuat Bkau)史前洞穴遗址。猴洞遗址所处山坡由海底火山喷发,再经过亿万年的地质变迁形成。洞穴里可见大量古代海生物的化石遗迹和人类的手掌印痕。
考古队员考察猴洞(Monkey Cave)遗址
猴洞(Monkey Cave)遗址的手掌印痕
努阿特布考(Nuat Bkau)史前洞穴遗址位于一处石灰岩山壁上,由三个相互连接的小洞组成。洞内光线充足,地面相对干燥平坦。2017年至2018年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掘9平方米,出土二具人骨骨骼和串珠、陶器残片、石器和动物残骸(骨骼、牙齿和贝壳)的残片。遗址年代至少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文化时期(约公元前3000至1500年)。
考古队员调查努阿特布考(Nuat Bkau)史前洞穴遗址
在东努沙登加拉省博物馆里,考古队员不仅看到了与福建史前时期非常相似的打制、磨制石器,干栏式建筑,还有大量出土(水)明清时期福建窑址生产的瓷器,甚至很多的近现代渔业生产工具也与福建的相似。证明从几千年前的史前时期开始,福建就与印度尼西亚开始密切的文化交流。
考古队员参观东努沙登加拉省博物馆
东努沙登加拉省博物馆的史前石器与福建史前石器非常相似
东努沙登加拉省出土的邵武四都窑青白瓷瓶(左下角3件)
东努沙登加拉省出水的德化窑青花瓷器
考古队员与印度尼西亚考古专家在东努沙登加拉省博物馆合影
此次印度尼西亚南岛语族文化遗存调查与合作备忘录的签署,是福建首次赴境外开展南岛语族课题考古调查与研究工作。下一步福建省文旅厅、省文物局将协调组织福建省考古研究院,进一步加强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印度尼西亚等考古机构合作,深入开展南岛语族在东南亚扩散进程的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通过福建与东南亚国家古代文明交流互鉴,搭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桥梁。
来源: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