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之间相处,自然少不了和谐融洽的氛围,大家喜欢开些玩笑,聊聊小段子,甚至偶尔打打闹闹,也正应了那句老话:“打是亲,骂是爱”。越是亲密的朋友,彼此间的“脏话”反而越多,大家说,是不是这样呢?
不过,我们还有一句古话说得好:“伴君如伴虎”。这里的“君”指的是皇帝,也就是领导或上司。对待领导上司,自然要保持敬畏,不能像和朋友相处那样随意。但皇帝这个角色,往往十分严厉甚至可怕,稍有不慎,可能就会面临杀头的危险。因为,古人比喻皇帝如同老虎,而老虎可是会吃人的啊。
举个明朝朱元璋与他身边一位大臣的例子,就非常典型。
“伴君如伴虎”,常年伴随皇帝左右,如果能讨得皇帝欢心,必然能飞黄腾达,衣食无忧;反之,一旦失了皇帝的欢心,甚至招惹了皇帝的怨恨,那就离死期不远了。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手下的大臣周衡,便是这样一个悲惨的例子。
朱元璋出身社会底层,幼时家境贫寒,年少时放羊,长大后曾在少林寺当和尚,靠化缘维生,经历过无数艰辛苦难。这些经历使他对人生有了深刻的体悟。
然而,这样一个出身卑微的朱元璋,却凭借自己的才华、努力和机遇,最终成为了明朝的开国皇帝。刚登基时,他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便采取措施让久经战乱的百姓休养生息,还免除了江南地区的赋税,令百姓们欢欣鼓舞,纷纷称赞朱元璋是“好皇帝”,热爱他如家人。
然而,就是在他刚刚登基的那段时间,他与手下某些大臣产生了矛盾。
和皇帝产生矛盾?那几乎就是找死。
作为皇帝,位居万众之上,绝不容许有人不与自己同心协力。那些持不同意见的大臣,往往会被朱元璋千方百计地清除。这里要说的周衡,正是一位敢于直言的谏官。
当时,朱元璋虽免除了江南百姓的赋税,但不久之后却又下令恢复征税。周衡对此直言不讳,向朱元璋上书:“陛下之前免除江南百姓赋税,如今又恢复征收,岂非反复无常,失信于民?”
这话一出口,皇帝怎么能忍?“你这臣子说这么多干嘛?朕的话难道不算数了吗?”
当然,周衡的奏章写得条理清晰、措辞得体,朱元璋看了难以反驳。表面上风平浪静,内心却埋下了怨恨。朱元璋将这份不满深深记在心里,暗中等待机会,准备清除周衡。
终于,机会来了!
一次,周衡请假回老家,古代交通不便,回乡一趟往往需要较长时间。他请了六天假,按时归来继续上朝。但朱元璋却借机发难,指责周衡未能提前回京,甚至未能在前一晚归来,认为他对朝政不上心,是违抗圣旨。于是,下令将周衡推出午门斩首。
这说法有些牵强。
细想,周衡并未超过请假期限,完全在六天之内。即便有些许耽搁,考虑到当时路途艰难,也理应得到谅解。何况这也不至于判处死刑吧?但皇帝要整你,你又能奈何?古语有云:“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朱元璋虽看似残酷,实则可能是为稳固政权,不容忍任何不稳定因素。虽然他的手段严厉,但作为从社会最底层一步步爬上皇位的君王,这江山来之不易,他自然要全力守护。
这种复杂矛盾,也让后人对朱元璋的评价颇有争议——既视他为铁腕君主,也不得不承认他的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