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晚唐时期的动荡不安,中唐的军阀虽说也是各自为政,但相对来说,他们的行事方式较为低调和克制。大多数军阀都知道在朝廷面前保持一定的“本分”,即便遭遇朝廷的刁难和压迫,通常也选择忍耐,以避免过多冲突。唯有一位例外,那就是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他可谓是一个典型的“自负其志”的人物,非得硬碰硬,最终也因小觑形势而导致了自己的失败。尤其是在两位女人的推波助澜下,他把自己推向了无法回头的深渊。
李师道的家族历史相当悠久且显赫,三代人割据卢龙、淄青一带长达六十年之久,最盛时掌控了十五个州的兵马,经济也因渤海湾的盐业和海鲜产业而繁荣昌盛。李师道的祖父李正己出身高句丽,曾是安史之乱中的叛军将领,后来归降朝廷。在后来的历史中,他又因一场争斗夺取了姐夫侯希逸的兵权,并自称节度留后,从此拉开了李家在这一带割据一方的序幕。
李正己的心机也不容小觑,唐代宗时期他奉命参与攻打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却在暗地里与田承嗣勾结,导致朝廷的讨伐功亏一篑。李正己趁机扩展地盘,最终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扩展到十五个州,成为唐代最强大的军阀之一。然而,李正己死后,他的儿子李纳试图继承淄青节度使的位置,却被唐德宗拒绝。李纳不甘心,便联合朱滔、田悦等人起兵反叛,最终与他们歃血为盟,李纳自称齐王。
李纳的叛乱几乎将大唐推向了“春秋战国”的局面。唐德宗在一系列灾难后失去了斗志,不再与这些军阀作对,选择了与他们“和平共处”。李纳死后,李师古继承了淄青节度使的职务,但他年仅14岁,却已展现出非凡的权谋手段。李师古不仅收养了许多朝廷的罪犯,简直对朝廷没有丝毫尊重,他也继承了父祖的手段,采取严酷措施,任何有背叛之心的部下,都逃不过灭族之命。
李师古如果长命百岁,必将成为唐朝的一大灾难。幸运的是,他的生命却在十四年后意外终结。当他临终时,曾明确告诫继任者不要将位置传给弟弟李师道,而李师古自己则将所有的家族事务交给了妻子和婢女打理,甚至专注于那些“低级的”手段。李师道显然继承了李师古的这一点,因此,他所做的一切注定是毁灭性的。
李师道在继承淄青节度使职务时,决定向朝廷申请,但这次朝廷并未明确拒绝,而是给了他一个“哑谜”——既不答应也不反驳。唐宪宗当时心中有些纠结,因为朝廷正在应对西川节度使刘辟的问题,没空顾及李师道。但李师道并未因此感到安心,他认为如果能获得朝廷的正式认可,才能消除内忧。所以他主动提出将纳税并交出任命官员的权力,相当于将自己束缚了手脚。
出人意料的是,唐宪宗接受了李师道的提议,认为这或许是个暂时的妥协方案,也暂时将注意力从李师道身上转移,专注于其他地方的事务。就这样,李师道得以在唐宪宗的默许下维持了几年时间。但在元和九年,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的叛乱使李师道意识到自己需要做出更进一步的选择。他决定在这个局势中插手,甚至开始玩弄阴谋手段。他在一方面支持朝廷,另一方面却秘密支持吴元济,并准备刺杀朝廷重要人物武元衡,并策划纵火烧毁东都宫阙。
然而,李师道的暗算并未得逞,武元衡在上朝途中被刺杀,副宰相裴度也遭到袭击,然而,最终这件事的真凶是李师道。他更进一步实施了自己的第二个惊天计划——派死士潜入洛阳宫殿,试图纵火毁灭宫阙。不料,这一切都被李师道的部下背叛了,导致朝廷终于追查到他背后的阴谋。
最终,李师道的政权日益衰弱,他在面对朝廷的反扑时,只能心虚地请罪,并主动向朝廷提出交出部分土地以及送长子作为人质。然而,李师道的心机已经被朝廷识破,他的这一企图被唐宪宗斩钉截铁地否定。尤其是在两位“谋主”——浦大姊和袁七娘的推动下,他放下了最后的羞耻,拒绝履行承诺,最终导致了唐宪宗的愤怒反击。
元和十三年,唐宪宗派遣李光颜、韩弘等四路大军围攻李师道。李师道的部队虽然占据了十二个州的兵力,但面对唐军的压倒性力量,最终在短短一个月内便完全崩溃。李师道被迫在郓州城内修筑防线,然而,在内部不和和民心涣散的情况下,李师道最终被部下刘悟和其他军官反叛,并遭到杀害。
李师道的失败与其他唐朝节度使的命运何其相似——最终他们也不得不面对自己的背叛和失落,成为了曾经依赖的势力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