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0年,秦国与赵国因争夺上党地区的控制权,最终在长平一带爆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战争,史称“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的初期,仅仅是双方间的若干小规模冲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不断增兵,战争逐渐升级为国与国之间的全面战争。随着战事的发展,秦赵两国的兵力投入愈加庞大,最终导致了一场空前的大型围歼战。战争的规模和残酷程度也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成为中国古代军事史中最早、最为惨烈的全歼战。
公元前260年九月,赵军被秦军层层包围,补给线被完全切断,局势变得极为不利。在数日断粮的情况下,赵国的主帅赵括带领几十万赵军奋力突围,但未能成功,最终壮烈战死。失去了指挥的赵军如同无头之蛇,兵员渐尽,粮草枯竭,眼看难以继续抵抗,只能选择投降。战后,秦军只留下了240名尚在少年阶段的赵军士兵回国报信,剩余的赵军将士,包括大量无辜的百姓,皆惨遭斩杀。据史书记载,此次战役中,死于秦军刀剑下的赵国军民以及上党百姓的总数竟高达45万人之多。
在长平之战之前,赵国在七国之中可谓实力强劲,国力不弱。赵国的文武阵容也是不容小觑,拥有廉颇、蔺相如、李牧、安平君田单、乐毅、平原君赵胜等一众名将和贤士。然而,战后的赵国,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面临着灭国的危险,这些英雄人物的命运也开始大幅改变,其中,廉颇与蔺相如的遭遇尤为悲凉。
廉颇和蔺相如两人是历史上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负荆请罪”、“将相和”和“完璧归赵”等历史典故至今传颂千古。但鲜有人知,在长平之战后,这两位英雄的命运竟如此凄惨,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这背后的故事。
首先说说蔺相如。蔺相如不仅仅是赵国的名将,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凭借完璧归赵和绳池之会两次历史事件,他的机智和胆略堪称一时英杰。在长平之战爆发前,蔺相如深知上党地区的富庶对赵国的重要性,他极力劝阻赵孝成王要谨慎行事,特别是针对秦国的阴谋布局,他一直强调要小心应对。然而,年轻气盛的赵孝成王并未采纳他的意见,反而因一时的冲动和野心,轻视了蔺相如的忠告,最终导致秦国挑起了上党争夺战。
在长平之战期间,秦国巧妙地用反间计将赵国的名将廉颇换成赵括,这使得战局进一步向秦国倾斜。蔺相如对于赵括的选择十分失望,他多次劝说赵王要慎重用兵,但最终未能改变赵孝成王的决策。战争结束后,蔺相如深受打击,尤其是他在患病期间得知长平之战的惨败,使得他身体和心理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许多史学家认为,蔺相如就是在这段时期去世的,最终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蔺相如的晚年充满了痛苦和遗憾。年轻时他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但临终时却眼睁睁地看着赵国的覆灭,心中必定充满了无尽的失望与无奈。
与蔺相如的悲剧命运相似,廉颇的结局同样令人感到深深的惋惜。史书记载,廉颇是赵国最为出色的将领之一,因其勇猛过人,曾多次带领赵军取得胜利。无论是攻城略地,还是与秦军的激烈对抗,廉颇凭借过硬的军事才能屡屡创造奇迹。在长平之战的初期,廉颇亲自担任赵军前线主帅,凭借其稳扎稳打的战术,虽然处于一定劣势,但赵军始终未曾彻底败退,秦军也未能在战争初期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然而,随着战争的逐渐升级,赵国的政局也发生了变化。赵孝成王年轻气盛,缺乏经验,而秦昭襄王则是老谋深算的政治老手,最终通过反间计成功替换了廉颇,将赵括推上了战场。这一决策直接导致了赵国的灾难性失败,长平之战一败涂地。
战后的赵孝成王心急如焚,在极度惧怕秦国的压力下,决定重用廉颇。然而,赵悼襄王继位后,他便迅速解除了廉颇的军权,任命新官,廉颇愤而离开赵国,投奔魏国。尽管廉颇始终怀念赵国,并渴望能再次为赵国出战,但魏国未能给予他相应的重用。悼襄王曾想恢复廉颇的职务,但在奸臣郭凯的陷害下,廉颇被诬陷为年老力衰,最终未能重返赵国。廉颇流亡于魏国、楚国,晚年孤寂,始终未能回到曾经为之浴血奋战的故国,最终死于楚国的寿春,渐渐被世人所遗忘。
这就是蔺相如与廉颇的悲剧结局。两位曾经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最终却在风云变幻的历史中悄然陨落。这段历史,无论是对于赵国,还是对这两位英雄的命运,都是一段令人叹息的悲剧。
END
(文中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