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是中华诸圣及真福 (庆日)
青岩古镇历史往事——修士陈昌品、张文澜、修院看门人罗廷荫、修院女佣王玛尔大殉道
中华真福纪念周系列之三:著名青岩古镇历史往事
青岩古城
陈昌品是贵州兴仁县人, 张文澜是四川巴县人,二人都是贵州教区1859年建成的圣伯多禄大修院的神哲系学生,致命的当时正准备晋铎。
陈昌品画像
罗廷荫是贵阳人,是当时修院看门人;王罗曼德圣名玛尔大,也是贵州人,当时在修院当女佣工。四位教友於贵州教难时殉道,时在一八六一年七月二十九日。四人都是祖祖辈辈、地地道道的中国贫苦农民。
这一年是辛酉年(咸丰十一年), 发生了辛酉政变,慈禧正式上台。
一,教难发生地的时代背景
1846年,罗马教廷宣布设立贵州宗座代牧区,从四川川东教区划分出来,罗马教廷委任法国人白斯德望为贵州教区首任主教,1850年,贵州第一座天主教教堂——贵阳北天主堂建成。
最初白斯德望在青岩传教期间,于城北姚家关向一个教徒买了一块田地,从此姚家关便成了白斯德望他们在青岩传教和发展教徒的根据地。
贵阳北天主教堂的立面牌坊
1853年,白斯德望为救治伤寒病人,染疾离世。白斯德望去世后,同为法国人的胡缚理接任贵州教区主教。胡缚理选中青岩姚家关,于1859年建成了圣伯多禄大修院(后人多称其为青岩天主堂),由传教士白伯多禄任院长,有修生十多人。
贵州由于地理闭塞,开教相对较晚,贵州天主教信友一直很少,青岩大修院落成那一年的1859年,教民只有十几人。至发生贵州教难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贵州全省有天主教徒只有2000余人,而且分布在17个州、县,教友生活贫困分布星星点点。
——甲秀楼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取“科甲挺秀”之意,设有浮玉桥衔接两岸
这一年满清刚刚吃了败仗,清政府打不过外国军队,地方官绅把对外国的怨愤发泄到普通的外国平民和传教士身上,形成了一股强大而顽固的排外势力。
清政府尽管以文件形式对天主教公开驰禁,但害怕现代文明理念会威胁其统治集团利益,在实际操作中又虚与委蛇,操弄纵容打击教会。
二,“秘密公函”——贵州愚昧官员反教动员令
一 些守旧官员心领神会,特别是一些边远省份,对西人和教会迫害尤甚,贵州提督就曾以秘密公函下达各县曰:
“如有外来之人,谬称教主等名目,妄图传教,淆惑人心,务必随时驱逐。不必直说天主教,以匪人目之,不得容留;倘若借故处之以法,尤为妥善”。
田兴恕,湖南镇筸(今凤凰)人,苗族,清朝将领,田应诏之父。曾任贵州提督,并诏授钦差大臣,兼任贵州巡抚,掌握贵州的军事大权。
中年退休后的田兴恕痛感自己以前没有文化、见识短浅,决心亡羊补牢,请老师授课。回顾往事,他懊悔不已:“等我学会了认秤,但世上又没有姜卖了!”这句湘西俗话的意思是时过境迁、悔之晚矣。
田兴恕的做法与清廷对天主教驰禁的政策相违,清政府也心知肚明。这个“秘密公函”是一个在贵州愚昧保守官员反教的动员令。要求对所有神父信友“以匪人目之”并“借故处之以法”,进行打击迫害。
1861年6月12日,姚家关村民在进行“游百病”活动时到姚家关大修院门前唱起“火烧天主堂,洋人坐班房……”。修院内有修士出来企图阻止,双方发生纠纷。
青岩古镇,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南部,为明清两代军事重镇
姚家关大修院,在一个三面环山的封闭山冲里,交通不便根本不是来往所必经的交通要道,不可能是端午“游百病”的目的地。
只有一条小路通往修道院所在的山凹,若非故意上门找茬,怎么会来到这里实在说不过去。去一趟实地,就能明白关于教案起因的官方说法,其实是个经不起推敲的谎言。
三,著名的青岩教案——修士陈昌品、张文澜、修院看门人罗廷荫、修院女佣王玛尔大被杀
张文澜画图
青岩镇上团务总理赵国澍感觉立功的机会来了,立即派兵包围了大修院,不问青红皂白,逮捕了修士陈昌品、张文澜,以及修院看门人罗廷荫,将他们三人关入大牢,并下令将刚建了两年的大修院烧毁。
罗廷荫画像
修院院长白伯多禄带领其他修士乘乱逃走。五天后,在得到了贵州提督认可后,赵国澍将三人秘密押往刑场斩首,谁料途中被修院女佣王玛尔大撞见,为了不走漏风声,赵国澍命令将王玛尔大一并斩首。
王罗曼德像
此事闹大后,清政府下不了台,结果是田兴恕被革职发配新疆;田兴恕在贵阳城里的私宅被充公,改建成贵阳南天主堂。赵国澍戴罪充军(两年后在镇压贵州黄号军农民起义时阵亡)。
清政府出资在青岩镇上重建大修院,为被斩首的四人修建墓冢。这就是著名的青岩教案。
中国首任驻外公使郭嵩焘曾总结晚清外交为“怕、诈、蛮、蠢”,他说:
“吾尝谓中国之于夷人,可以明目张胆与之划定章程,而中国一味怕;夷人断不可欺,而中国一味诈;中国尽多事,夷人尽强,一切以理自处,杜其横逆之萌,而不可稍撄其怒,而中国一味蛮;彼有情可以揣度,有理可以制伏,而中国一味蠢。真乃无可奈何。”
郭嵩焘论晚清政府外交一味怕、一味诈、一味蛮、一味蠢。是也。
一九0九年,梵蒂冈教宗宣布他们为真福。二000年十月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宣布他们为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