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苏联解体,是戈尔巴乔夫的错?叶利钦才是幕后推手,逼迫解散苏共
创始人
2025-09-20 09:34:05
0

好的,我帮你对这篇文章进行语义不变的改写,保持段落结构和字数大致相当,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

---

1991年8月18日,当时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正在克里米亚半岛的福罗斯别墅度假休息,忽然以苏联共产党中央书记舍宁为首的代表团意外造访。这次突然的来访让戈尔巴乔夫立刻意识到局势的严重性,气氛顿时变得紧张起来。

双方刚一见面,舍宁便毫不客气地直截了当地表示:“你必须取消即将签署的《新联盟条约》,并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或者将总统权力转交给副总统亚纳耶夫。”这番话言辞强硬,毫无回旋余地。

面对舍宁等人的强硬要求,戈尔巴乔夫坚决拒绝,没有丝毫妥协的意思,态度十分明确。

形势紧张下,舍宁等人只得将戈尔巴乔夫软禁在福罗斯别墅,防止他于8月20日返回莫斯科签署关键的《新联盟条约》。不过,舍宁后来在接受采访时却表示:“戈尔巴乔夫是故意不出来,他想在别墅里静观局势发展。”

舍宁一行人随后急忙返回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紧急召集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国防部长亚佐夫、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卢基扬诺夫及内务部长普戈等高级领导,召开了一场深夜紧急会议。

会议一直开到8月19日凌晨三点,为了防止苏联加盟共和国纷纷脱离,他们最终决定组建一个由亚纳耶夫、亚佐夫、克留奇科夫等八人组成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除了总统戈尔巴乔夫,这个委员会几乎囊括了苏联所有重要部门的顶级官员。

与此同时,亚纳耶夫通过媒体发布了《苏联领导人声明》,公开宣布:“因戈尔巴乔夫身体健康恶化,无法继续履行总统职责,国家正式进入紧急状态,军队将驻守莫斯科街头维持秩序。”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苏联8·19事件”的开始!

尽管事件看上去像一次军事政变,军队在街头的行动却异常规范,甚至在交通灯前会有序停下,这一点也让当时的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斯考克·罗夫特相信,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会取得成功。

然而,关键时刻,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遇到了强劲的对手——俄罗斯联邦总统鲍里斯·叶利钦,他不仅是《新联盟条约》的幕后推手,更是坚决反对紧急状态委员会的人物。

正因为叶利钦的出现,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行动仅持续了三天便宣告失败,彻底失去了对局势的控制。

从叶利钦的角度来看,他绝不允许任何高于自己的政权存在,意图削弱苏联体制,确保俄罗斯联邦成为主导力量。

面对紧急状态委员会的举措,叶利钦没有消极等待,而是积极主动出击,率先采取行动。他亲自登上图曼装甲师第110号坦克,接受民众欢呼,发表了态度鲜明的《俄罗斯领导人告公民书》。

这份告公民书措辞激烈,直言:“苏联犯罪集团(指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非法政变,国家陷入非法状态。我们号召所有俄罗斯公民展开无限期的政治罢工,拒绝服从任何篡权者的命令,坚决反对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军事法西斯统治。”

叶利钦借助宪法武器回击,强调根据苏联宪法,只有总统有权宣布紧急状态,其他任何机构均无此权力。

从叶利钦登上坦克发动群众的那一刻起,局势发生了逆转,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陷入混乱,明显失去了主导权。

随后,委员会决定动用武力,计划进攻俄罗斯联邦议会大厦,逮捕叶利钦,但被大厦外围数万支持者堵截。因为叶利钦是民选总统,民众自然拼命保护他。

此时,苏联政治形势开始向叶利钦倾斜,他已经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8月20日原本是戈尔巴乔夫准备签署《新联盟条约》的关键日子,但他依然在克里米亚半岛休假。同时,俄罗斯联邦议会大厦周围聚集了成千上万的民众,形成了坚固的人墙。

面对压力,紧急状态委员会制定了以武力强行逮捕叶利钦的方案,计划于8月21日凌晨3时执行。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然而突发的三名群众死亡事件改变了局势。为了避免流血扩大,亚纳耶夫等人放弃了武力方案,给了叶利钦喘息机会。

随后,驻守俄罗斯联邦议会大厦前的坦克被撤走,莫斯科街头军队也随之撤离。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政治行动,至此以失败告终,仅维持了三天。

这些紧急状态委员会的主要领导人多是戈尔巴乔夫的老部下,他们肩负着改革苏联的重任。但当改革陷入困境,戈尔巴乔夫开始迷失方向,苏联解体的危机逐渐加剧。

为了维系苏联的完整,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了“8·19事件”,试图挽救已摇摇欲坠的联盟体系。但出乎意料,这场政变仅用了三天便功败垂成。

这场“8·19事件”本意是守护联盟的整体,却最终成为了加速苏联崩溃的催化剂。

随着莫斯科军队开始撤退,亚纳耶夫等人察觉形势不利,派人急赴克里米亚的福罗斯别墅,想要请戈尔巴乔夫回来掌控局面。

此时,福罗斯别墅内所有通讯恢复正常,戈尔巴乔夫通过收音机获悉了最新形势,立即命令守卫封锁别墅入口,禁止任何人进入。

与此同时,他拨通了美国白宫的电话,欲与时任美国总统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展开对话。

自1985年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后,苏美关系开始悄然转变。戈尔巴乔夫上任初期推行激进改革,但效果并不理想。受冷战影响,尽管个人自由有所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却不断下降。

长期对抗西方,苏联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军备竞赛,国家陷入疲态。戈尔巴乔夫认识到,只有缓和与西方关系,摆脱冷战,才能推动成功改革,改善民生。

他制定了“外交新思维”,并于1987年签署《苏美中程导弹条约》,苏联销毁了1752枚导弹,美国则销毁859枚,显示双方一定程度的军备削减。

1989年12月,戈尔巴乔夫在马耳他与美国总统布什会面,以弱势姿态呼吁终止核武竞赛。马耳他会晤成为美苏关系改善的转折点,形象地被称为“美苏冷战在地中海暖洋洋的海水中被埋葬”。

从美国角度看,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政策极大符合其利益,降低了苏联威胁,美国因此支持其改革。

然而,尽管核武数量减少,军队裁减,但苏联在许多领域对美“让步”引发民众不满。

马耳他会晤后,苏美关系日益亲密,老布什多次公开赞扬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并全力支持苏联改革。

“8·19事件”发生后,老布什迅速发表强硬声明,严厉谴责紧急状态委员会的“血腥镇压”。8月21日清晨,他还主动致电叶利钦,叶利钦透露了即将采取的行动计划。

紧急状态委员会派出克留奇科夫等人前往福罗斯别墅接戈尔巴乔夫,但叶利钦抢先一步,派俄罗斯联邦副总统鲁茨科伊赶赴克里米亚,成功先行接回戈尔巴乔夫。

叶利钦将行动计划告知老布什,意图借助美国的国际影响力,获得外部支持,这是他战胜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关键因素。

事实上,自叶利钦当选俄罗斯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总统以来,他就进入了美国视野。

1990年6月12日,叶利钦上任首日便签署《非党化总统令》,禁止苏共在俄罗斯联邦政府和企业活动。

在这一背景下,叶利钦成为反对苏共政权的旗手,一个月后赴华盛顿拜访老布什。美国对其削弱苏联政权的态度极为欢迎。

戈尔巴乔夫被舍宁、亚佐夫等人软禁福罗斯别墅时,叶利钦成为唯一能抗衡紧急状态委员会的人,美国的支持也随之倾斜。

叶利钦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8月22日凌晨2点,叶利钦派出专机,顺利将戈尔巴乔夫接回莫斯科。

戈尔巴乔夫一度欣喜若狂,却未料到叶利钦将其带回莫斯科后,并未助其稳固总统地位,反而将他送上政治生涯的终点。

按照俄罗斯联邦检察院命令,立即逮捕国防部长亚佐夫和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副总统亚纳耶夫、中央书记舍宁等人也在逮捕名单上。令人惊讶的是,逮捕令由俄罗斯联邦检察院发出,尽管俄罗斯只是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

戈尔巴乔夫对此选择无视,任由俄罗斯联邦机构逮捕苏联高级领导人。

他天真地以为只要回到莫斯科,一切会恢复正常。于是在克里姆林宫办公,忙于签署人事任命,却未料算盘落空。

当天白天,叶利钦在莫斯科红场举办了主题为“悼念8·19事件遇难者”的集会,吸引约20万群众参加。

他现场悬挂了白蓝红三色旗,庄重宣布:“我们阻止了政变,俄罗斯联邦决定采用沙皇俄国时代的三色旗作为国旗。”

虽然戈尔巴乔夫名义上仍是苏联最高领导人,但叶利钦已掌控实权,他的举动昭示着权力的转移。

随后,叶利钦在俄罗斯联邦议会上公开羞辱戈尔巴乔夫,彻底将其赶下台。

8月23日上午,应叶利钦邀请,戈尔巴乔夫出席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非常会议。叶利钦宣布“禁止苏联共产党的全部活动”,此举直指戈尔巴乔夫。

在会议上,叶利钦要求戈尔巴乔夫签署该禁令,戈尔巴乔夫面露茫然,完全不明所以。

在压力下,戈尔巴乔夫次日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同时解散苏共中央。叶利钦随即下令封锁苏共中央办公大楼和财产,牢牢掌握局势。

这场政治风暴仿佛在悄无声息中完成,莫斯科未受明显影响。

苏共中央解散意味着苏联解体步伐加快,波罗的海三国、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乌克兰、白俄罗斯等纷纷宣布独立。

至此,苏联名存实亡。

尽管如此,戈尔巴乔夫仍不愿见证苏联土崩瓦解,立即起草《经济共同体条约》,希望加盟共和国维持松散联盟关系。

虽叶利钦签署条约,但背后却与白俄罗斯总统舒什科维奇、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联合签署《别洛韦日协议》,正式宣布苏联终结。

作为所有加盟共和国国际法主体的苏联,随着《别洛韦日协议》的签订,解体已箭在弦上。

回顾苏联解体过程,可以看到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交织的复杂局面。在这场权力角逐中,戈尔巴乔夫最终败给了叶利钦,他意识到退位已成必然。

1991年12月25日,西方传统圣诞节之夜,力不从心的戈尔巴乔夫向全国宣布辞职,信中

相关内容

田径世锦赛|活久见系列:美...
9月19日晚举行的东京田径世锦赛男子400米栏决赛上演争议一幕。2...
2025-09-20 05:05:16
不开挖,如何为地下管道“悬...
当地面之下深埋的输油管道出现破损,若不及时察觉,便可能引发能源泄漏...
2025-09-20 05:04:41
看“最美公路”如何激发乡村...
□杨帅 俯瞰南粤大地,蜿蜒于山水之间的惠州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2...
2025-09-20 05:04:01
原创 ...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无疑是最为人所熟知的英雄之一。他的故事起始于山...
2025-09-20 05:03:47
原创 ...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朱元璋的画像如此丑陋? 很多人或许会认为,这...
2025-09-20 05:03:43
原创 ...
清代超品一等公与正一品大学士谁的地位更高、权力更大?这是后台一位读...
2025-09-20 05:03:25
原创 ...
好的,我会保持原意,适当增加细节,整体字数变化不大地进行改写: -...
2025-09-20 05:03:24
原创 ...
1937年底至1938年10月,周恩来在武汉度过了10个月的关键时...
2025-09-20 05:03:17
原创 ...
春秋时期,长达数百年的乱世局面,最终导致中国广袤的土地被七个强大的...
2025-09-20 05:03:17

热门资讯

原创 金... 历史如同一场没有结局的戏剧,始终循环往复,每一幕的结尾往往又是新一幕的开始。小时候,我第一次听到这句...
原创 难... 虽然《倚天屠龙记》是《射雕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但严格来说,它并不能算作《神雕侠侣》的直接续集。这部作...
原创 日... 1784年,住在日本九州福冈县筑前糖屋郡志贺岛的农夫甚卫兵下,某天在岛西南海岸一块大石头下偶然发现了...
原创 明... 提到“抗日战争”,许多中国人都会立刻想起那段不远的历史。紧接着浮现的画面往往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日军...
一起重温!他们的抗战家书,感人... 记者 李 舫 郑 娜 熊 建 原标题:多家博物馆推出抗战家书相关展览 重温历史记忆 读懂家国情怀 在...
原创 北... 韩琦,字稚圭,号赣叟。相州安阳县人。北宋政治家、词人。 韩琦为天圣五年进士,历任将作监丞、开封府推官...
原创 清... 古有皇帝,自然少不了太监。然而,在皇帝未登基之前,宫廷中也早有太监的身影,但并非所有宫中的男性都称之...
原创 郝... 公元196年6月,吕布的部下郝萌发动了反叛,迅速给吕布造成了重大损失。 在这个意外的夜晚,郝萌出其不...
原创 美... 请点击本文右上角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 19日,东京田径世锦赛的男子200米决赛成为历史与传奇交织的舞...
田径世锦赛|竞走名将杨家玉创赛... 9月20日一早,在2025世界田联锦标赛女子20公里竞走比赛中,中国选手杨家玉以1小时27分16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