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皖南与皖北两行署合并,正式成立了安徽省,省会设在合肥市。安徽省的第一任省委书记和省长分别是谁呢?令人意外的是,合并后的安徽省,首任省委书记和省长竟然是同一个人。这背后其实有一段历史渊源。早在1948年11月,华野和中野部队发起淮海战役时,中央便开始酝酿着两淮解放后的领导人名单。到了1949年3月,中共皖北区委与皖北军区正式成立,时任豫西军区司令员的曾希圣被调往合肥工作,并成为了安徽历史上的第一个区委(省级)书记。
1952年1月,皖北区委与皖南区委合并,成立了中共安徽省委,曾希圣因此升任安徽省委的首任书记和省长,成为安徽省的党政一把手。从这个角度看,曾希圣不仅在地方政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也从此深深扎根于安徽的政治舞台。
曾希圣,出生于湖南资兴,他是如何走上安徽省一把手的职位呢?这个过程其实与毛主席的慧眼识才有着密切关系。曾希圣参加革命的时间非常久,早年他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院,在校期间,他受到新思想的影响,1926年1月,他便考入了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人们常说,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影响,而曾希圣能够投身革命,也深受其兄长曾中生的启发。曾中生是红四方面军的创始人,曾希圣与兄长同为黄埔四期的学员。
年少时的曾希圣,始终将兄长曾中生视为榜样。在兄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曾希圣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并于1927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他投身革命工作,先后在建国豫军的樊钟秀部和胶东军的刘珍年部担任兵运工作。到了1930年,中共中央长江局决定协助红一方面军发起第三次反“围剿”战役,曾希圣被调往汉口和上海,担任中央军委侦察科长、长江局秘书长等职务。次年,上海的地下党遭遇严重打击,曾希圣进入了中央苏区,成为了中央军委二局的首任局长。
中央军委二局是红军的情报部门,在红军的反“围剿”和长征阶段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主席曾专门接见了曾希圣等人,称他为红军的“眼睛”,并说道:“没有二局,长征是很难完成的;有了二局,我们就像打着灯笼走夜路,永远不会迷路。”这种高度评价不仅是对曾希圣的认可,也是对其工作的肯定。
在抗日战争时期,曾希圣凭借着出色的能力再次受到重用。此时,他与廖承志、张纯清等同志一起,成为了南方局情报工作的骨干。廖承志负责两广和香港的情报工作,而曾希圣则全面负责重庆和成都等地的隐蔽工作,直接在周恩来、董必武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解放战争期间,华中野战军成立,曾希圣调任新四军第七师师长,攻克了枣庄等重要战役。1947年1月,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合并,组成了华东野战军,曾希圣升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成为华东野战军的核心领导之一。
曾希圣长期在两淮地区从事革命工作,他对皖南、皖北的地理、文化及当地情况都十分熟悉。正因如此,安徽省成立后,毛主席特别推荐他担任安徽省委的第一任书记。那时,毛主席与朱德、周恩来、刘少奇和陈云等五大书记一同商议安徽省委书记的人选。在讨论曾希圣、牛树才和马天水等人时,毛主席专门提到过曾希圣,并对其他书记说:“曾希圣曾和我提过,想在安徽做点事,安徽的老百姓需要他这个活菩萨,让他去担任省委书记吧。”
最终,毛主席一锤定音,其他领导人也一致同意了这个人选。于是,曾希圣便成为了安徽省的首任省委书记兼省长。在他的领导下,安徽省顺利解决了水利灌溉工程、粮食单产等问题,为安徽的工农业恢复奠定了基础。然而,尽管在其任期内取得了诸多成就,1962年,在七千人大会上,曾希圣因农业改革等问题仍遭到批评。
1962年后,曾希圣调任华东局第二书记、西南局书记处书记等职务。1968年7月15日,曾希圣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66岁。值得一提的是,1955年,曾希圣在首次评衔时,曾位列上将的初选名单。那时,作为安徽省委书记的他与李井泉、陶铸、阎红彦等行政干部并列,成为了军委初定的上将人选。然而,考虑到他们的工作重心已转向地方,最终,曾希圣等人未能正式授衔。
作为安徽省的首任省委书记,曾希圣在安徽的十年任职期间,不仅是安徽工农业恢复的关键人物,还完成了两淮地区的治河工程,解决了当地的一些根本问题。他的革命事迹和贡献,值得所有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