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张小敬,曾经有一段不太光彩的经历。那时,因为拒绝参与攻打石堡城,他从一名将领被贬为普通的士兵,派往边疆的烽燧堡,还被信安王赐下了一把象征屈辱的“折辱之刀”。尽管这段剧情属于虚构,但石堡城却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其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为了攻占这个地方,大唐帝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几乎可以说,石堡城是一座关键的军事要塞。
石堡城遗址位于今天的青海省湟源县日月乡石城山。它地处青藏高原和河西走廊的交界,是大唐帝国用来守卫陇右、河西地区、抵御吐蕃入侵的重要屏障。如果吐蕃军队一旦占领这个地方,便可以轻松进攻唐军,且会迅速切断河西走廊,形成战略上的巨大威胁。
石堡城虽然规模不大,驻兵约千人,但它修建在半山腰,且通向山下的只有一条险路,因此堪称易守难攻。由于地理上的天然优势,这里成了兵家必争之地,曾多次易手。在《长安十二时辰》里,盖嘉运因丢失石堡城而被革职,这一历史事件也被再度提及,突显出石堡城的重要性。
当时,唐玄宗曾计划将攻打石堡城的重任交给自己的干儿子王忠嗣,但王忠嗣却拒绝了。他认为石堡城坚固如铁,吐蕃全力防守,若贸然进攻,必将造成大规模的伤亡,不如暂时停兵观望,待有机会时再图攻克。他的态度显然充满了谨慎,也因此为自己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然而,唐玄宗并没有因此放弃,他接着派遣了董延光进攻石堡城,结果依然未能成功。最终,这个重任落在了哥舒翰手上。哥舒翰调集了6.3万兵力,终于攻克了石堡城,但这场战斗的代价也十分惨重,虽然没有公开具体的伤亡数据,但分析认为唐军的伤亡人数极为可观。
这些年后,我们不禁要问:为了一个如此小而坚固的要塞,唐军的巨大代价是否值得?这一点无需深入讨论,但有趣的是,二十年前的开元十七年(729年),竟然有人几乎不费一兵一卒就从吐蕃手中夺回了石堡城。这个人正是信安王李祎——故事开头提到的那位给张小敬带来屈辱的皇族。
李祎的身世显赫,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曾孙,吴王李恪的孙子。李恪因被冤枉谋反而遭遇冤死,李祎与父亲李琨被流放至岭南,过了31年的流亡生活,回到洛阳时已经是四十多岁的中年人。李祎的命运似乎有些悲凉,但他依旧心怀报国之志,尽管一度失去家族的爵位,但他依然凭借才智和人脉,最终得到了唐玄宗的宠爱,逐渐在朝中崭露头角。
李祎的大伯李千里在武则天时期也曾深得宠爱,并平定了冯氏家族的叛乱。冯家与李家的关系密切,李祎的二伯李玮娶了冯家的女子为妻,而这位冯氏族姐正是后来高力士的母亲。高力士因与李家有亲戚关系,最终也为李祎提供了帮助,帮助他摆脱了不少困境。
李祎的父亲李琨因战功被封为张掖郡王,原本李祎应继承此爵位,但他却主动让位给了弟弟李祇,这一举动令唐中宗对他十分赞赏,特许他过继给李世民的十一子李嚣,并继承了江王的爵位。
唐玄宗即位后,李祎先后任职于多个地方,担任了蜀州、濮州刺史等职,并且有着“政号清严,人吏畏而服”的美誉。在开元十二年(724年),李祎被封为信安王。三年后,他被任命为左金吾卫大将军,正式进入军界。时年他已经近七十,几乎是唐代历史上年纪最大的将领。
然而,正当李祎将军的功勋逐渐受到重视时,吐蕃的再次入侵河西和陇右节度使王君毚被回纥人杀害的消息传来,唐玄宗果断决定让李祎前往前线,以朔方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的身份负责抵抗吐蕃。李祎的任务十分艰巨,但唐玄宗并没有显露出丝毫担忧,似乎对李祎充满信心。
然而,李祎的战略视野远超常人。他意识到,石堡城虽小,但它是河西走廊的关键节点。如果吐蕃占领了此地,将能切断整个西域的联系,形成巨大的战略威胁。李祎迅速提出拔除石堡城这一“胜负手”的建议,虽遭遇不少反对,但他依旧坚持己见,并采取了偷袭的方式,出其不意地攻破了石堡城。
石堡城的失守让吐蕃大为震惊,而李祎的行动也成功切断了吐蕃的战略企图,迫使吐蕃开始寻求与大唐的和解。唐玄宗与吐蕃签订了和平协议,双方互市,持续了八年的和平局面。李祎凭借一场几乎无血无战的战斗,成功扭转了局势。
然而,胜利之后,李祎却面临了朝中的政治斗争。宰相宇文融因担心李祎与萧嵩联手威胁自己的地位,决定通过弹劾将其打压。幸好,李祎通过玉真公主和高力士的帮助,成功化解了这一危机,使宇文融丢掉了宰相的宝座。
李祎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在这场危机中展现无遗,而他的运气也的确不可小觑。后来,李祎又出征辽东,处理契丹的叛乱问题,再次因轻松的胜利赢得了声誉。虽然他的两场战斗似乎有些运气成分,但他从流放到大唐权力中心的经历,证明了他非凡的才干和胆略。
在李祎的传奇经历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位将领的辉煌战功,也看到了朝堂斗争中的权谋与策略,甚至还留有一段耐人寻味的历史未解之谜。李祎的故事是值得深思的,尤其是张小敬的拒绝攻打石堡城的理由——“拿将士们的命换取皇帝的欢心”,这一点也是对历史背景和士兵生命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