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夜谈
编|古往奇事说
赵云去世时,诸葛亮只是轻轻哭了两声,而张苞去世时,诸葛亮却哭到吐血昏厥。为何同为蜀汉重臣,诸葛亮的反应竟如此悬殊?
作为蜀汉的开国元勋,诸葛亮、张飞、赵云都是生死相托的战友,几人曾经携手征战,情谊深厚。然而,当赵云与张苞相继死去,诸葛亮面对两人的死讯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面对赵云的噩耗,他只是平静地哭了两声;而得知张苞去世时,却痛哭至吐血、晕倒。背后原因耐人寻味。
自刘备逝世后,蜀汉大权几乎落在诸葛亮手中。诸葛亮承载着刘备复兴汉室的重任,坚定地将打击曹魏视为首要任务。在当时蜀汉人的观念里,曹魏是灭汉的罪魁祸首,因此打击曹魏即是光复汉室。然而,蜀汉作为三国中最弱小的势力,面对疆域辽阔、兵力强大的曹魏,形势极其艰难。即便是东吴,也比蜀汉更具经济与军事优势。东吴在南方经营已久,经济中心逐渐南移,实力远超蜀汉。
尽管如此,诸葛亮仍决心北伐,以完成刘备遗志。公元228年农历九月,吴国首次主动提出与蜀联手攻魏,这令诸葛亮欣喜不已。历来孙权对攻魏表现保守,多次畏缩不前,甚至曾向魏称臣。历史上孙权曾率十万大军攻打合肥,却被张辽率八百精兵击溃。事实上,孙吴以水军见长,陆战并不占优势,故多有顾虑。
这次吴国主动求和,诸葛亮正值筹划北伐大计,便召集朝中大臣商讨战略。将军们纷纷赶来参与会议。正当众人准备轻松气氛时,一阵狂风吹断门前古松,气氛顿时凝重。诸葛亮面色骤变,显露出深深的忧虑。作为博学多才的奇门遁甲高手,诸葛亮立刻起卦预测,得出令人沉重的结论——蜀汉将再失一员大将。
此言一出,众将一时哀叹不已。虽不愿轻信,但谁也无法忽视丞相的深谋远虑。不久,赵云的两个儿子前来报丧,身着孝服,带来了赵云昨夜突然病逝的噩耗。赵云是刘备身边最得力的将领,战功赫赫,常胜将军的名号广为人知。消息震惊朝野,诸葛亮亦流露哀伤,却仅礼节性地哭了两声,迅速调整情绪安抚士气,表现出极大的沉稳。
然而,当张苞去世的消息传来时,情形截然不同。那时诸葛亮正大破魏军,士气高昂,胜利在望。忽然使者传来张苞死讯,诸葛亮闻讯顿时心神震颤,当场痛哭失控,甚至吐血晕倒。为何面对赵云,他如此淡定;面对张苞,却悲痛欲绝?
答案有多重层面。首先,诸葛亮早有预感,曾通过占卜预测蜀国将失一位大将。赵云死于病中,虽令人悲痛,却属于“正常”离世,在诸葛亮看来,避免了战时大将战死的不利局面,这使得他能稍安心神。其次,赵云晚年七十余岁,能够平静离世于家中,实属乱世罕见,算是武将中的幸运者。古人常说:“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中亡”,许多名将都是战死沙场,赵云的死相对体面,自然难引诸葛亮过度悲伤。
再者,赵云去世时,诸葛亮尚年轻,北伐初期充满希望。士气尚未完全动摇,丞相需保持镇定,避免将士心生恐慌。若此时诸葛亮失态,恐影响军心稳定,战事难以推进。
而张苞之死则充满意外。年少气盛的张苞在一次行军中摔马受伤,原本伤势不重,理应休养后恢复,谁料竟然猝然逝世。年轻将领猝死,对诸葛亮而言是沉重打击,击碎了他对未来的期望。更重要的是,张苞去世时,诸葛亮已历经多次北伐,身心俱疲,对战争的胜利产生了怀疑。张苞作为蜀汉年轻一代的佼佼者,其死意味着蜀汉失去重要支柱。诸葛亮感到前路茫茫,悲痛难抑。
此外,张苞死讯传来时,蜀军刚取得胜利,诸葛亮心情相对放松,突如其来的悲剧更易让他情绪崩溃,难以自控。最终,诸葛亮当场痛哭吐血晕倒,情绪的极端波动反映出他对蜀汉未来的深深担忧。
综上所述,虽然赵云与张苞同为蜀汉重臣,诸葛亮面对两人死讯表现截然不同,背后有着深厚的情感与现实考量,既反映了历史的无情,也展现了诸葛亮身为谋士的理智与人性的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