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中国历史上不乏悲情人物,而若论悲情程度,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恐怕可以跻身前五名之列。
他一生致力于恢复汉室的宏伟目标,然而最后的结局却是未能如愿,反而因日夜操劳,过度劳累,早早地撒手人寰。这样的结局无疑让他的英雄事迹更添一层悲壮色彩。
然而,不得不承认,诸葛亮确实是一位智勇双全的杰出人物,凭借他出众的才智与谋略,便助刘备这位曾经卖草鞋的平民起家,最终攀上了帝王的宝座。单凭这项功绩,诸葛亮已经足以享受几代人的荣耀与骄傲。
有一句话说得好:“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诸葛亮几乎可以说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以至于人们常常觉得他似乎有预见未来的能力,尽管《三国演义》中的描述给他披上了一层“近妖”的色彩,但历史上诸葛亮无疑是一位政治上的高手。
至于他的军事才能,常有人拿它与政治才能做比较,认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略逊一筹。若他在军事上更为卓越,也许就不会因一次次的北伐失败而陷入困境,也不会让蜀汉的政权经营付出巨大代价,甚至在他去世后还留下了一个烂摊子给刘禅。
诸葛亮的一生可谓充满谋略,甚至在临终之际,他还未忘为刘禅设下了一个陷阱。他临终前留下的锦囊,刘禅完全没有看懂,直到两千年后,人们才恍若大悟。
诸葛亮从年轻时便开始筹谋天下大计,甚至在他还在隆中务农之时,他便已经打算着如何改变国家的未来。他广交各方英才,迅速赢得了声誉。而当时素以识才著称的司马徽,更是对诸葛亮的才华推崇备至。
人才,是当时各方诸侯争夺的核心资源。曹操虽然爱才如命,拥有郭嘉、荀彧、贾诩等一众谋士,但当时他并没有主动去争取诸葛亮的加盟。
其中的原因或许就是,曹操所需的谋士已应有尽有,诸葛亮即便去投效,也不过是众多谋士中的一员。曹操大概也知道,这位聪明的诸葛亮不会甘心在大群谋士中占据一个普通的位置。
“宁为鸡首,不为牛后。”这句古训,诸葛亮显然懂得。即便曹操亲自邀请他,他也毫不动心,选择不出山。至于他口中的“汉室情怀”,倒不如说是为后人留下的美谈罢了。
当诸葛亮正在寻找合适的主公时,刘备也在积极寻觅能够辅佐自己的人才。毕竟,刘备身边只有关羽和张飞两位猛将,尽管两人能在战场上披荆斩棘,但要称霸三国,显然还远远不够。
两位有需求的人最终走到了一起,诸葛亮与刘备彼此信任,共同打下了蜀汉的根基。诸葛亮也因此从一个智者成为了蜀汉的核心人物,仅次于刘备。而刘备对诸葛亮的依赖与信任,使得他成为了蜀汉的实际领导者之一。
公元223年,刘备在白帝城去世。他临终时,召来了诸葛亮和刘禅,紧握着两人的手,举行了庄严的托孤仪式。
刘备活了六十多年,他深知自己的儿子刘禅能力有限,也对诸葛亮的忠诚与才干有着深刻的认识。因此,他将蜀汉的所有军政大权交给了诸葛亮,甚至在他去世后,给予诸葛亮足够的权力,可以在需要时废掉刘禅。
然而,诸葛亮虽深知刘禅的无能,却依然不忍心将这个“儿子”完全抛弃。他仍然表面上扶持刘禅,虽然他明知刘禅的能力不足以承担重任。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蜀汉几乎只有丞相诸葛亮的影子,而刘禅则过得极为安逸,甚至可以说是无忧无虑。但这份“安逸”,却让诸葛亮背负着更沉重的责任和压力。
诸葛亮并未因此消沉,他依然在为恢复汉室的理想而不懈努力。数次北伐,试图借此改变局面,然而每次都以失败告终,不仅耗尽了蜀汉的财力,还让自己陷入了更加艰难的困境。
在无尽的疲惫与失望中,诸葛亮最终去世。在临终时,他写下了给刘禅的最后一封锦囊。
按照蜀汉的礼仪,诸葛亮作为大丞相应当享有最隆重的葬礼,但他却在锦囊上叮嘱道:“待臣去世后,不必大张旗鼓安葬。请安排四位士兵用麻绳抬我的灵柩,前往定军山安葬,其他人不必随行。”
刘禅看了这个安排,笑着同意了,但他根本未能理解其中的深意。于是,他挑选了四个年轻士兵,带着诸葛亮的灵柩前往定军山。
由于棺材沉重,士兵们劳累不堪,途中麻绳断裂了多次,士兵们情急之下,决定在途中将诸葛亮埋葬,然后匆忙返回。
等到这些士兵回到成都后,刘禅勃然大怒,因为他根本无法相信,这些士兵会如此草率地处理丞相的葬礼。于是,他立刻命令将这四人斩首。
然而,等到四人头落地后,刘禅才恍然大悟,自己竟然没有问清楚,诸葛亮究竟葬在了何处。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才发现诸葛亮的这番安排,原来是为了避免自己去世后,仇敌打扰自己安息。
可惜,当时的刘禅根本未能理解诸葛亮的良苦用心。否则,或许他会明白,这位将自己视若亲人的丞相,在死后希望能够安稳长眠,而非遭受纷扰。
参考文献:《三国志》等。
(图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