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0月,红军的三大主力在甘肃省会宁交汇,长征宣告结束。随后,在军委的批准下,结合红四方面军的两万多士兵,红军创建了西路军,成功渡过黄河,向河西走廊挺进。然而,由于对敌情的判断失误及其他多种原因,西路军遭遇惨败,只有寥寥无几的人员成功突围。
今天我们想要介绍的人物,正是曾在新疆帮助西路军突围人员的一位英雄,他名叫冯铉。在冯铉等人的支援下,西路军的残余部队得到了良好的休整。新中国成立后,冯铉投身于国家外交事业,并为其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那么,冯铉背后究竟藏有哪些动人的故事呢?
冯铉于1915年出生在江苏省武进市,成长于一个困苦的教师家庭。长大后,他雇佣于哈尔滨电车厂,成为了一名普通工人。1933年,冯铉被组织派遣至苏联莫斯科攻读,1936年,经过数年的求学,他回国了。回国后,冯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留在新疆从事统战及相关工作。
1937年春,石窝山会议之后,西路军决定采取分散突围的策略。为了这一计划,西路军的残余部队被划分为三个支队:左支队、右支队和中支队。李先念负责指挥左支队突围,王树声带领右支队,而毕占云则留守中支队进行游击战。
最终,只有李先念领导的左支队成功突围,而中支队和右支队只有极少数成员侥幸逃脱。在经历了49个日夜的艰苦激战后,李先念所带领的左支队于4月29日到达星星峡,准备进入新疆。随即,中央指示陈云、滕代远和冯铉等人去接应西路军余部。到5月1日,冯铉与其他人带着40余辆汽车的队伍抵达星星峡,成功接应了突围的西路军,圆满地完成了这一重要的任务。
接应西路军之后,冯铉留在乌鲁木齐,并给予西路军良好的休整机会。此后,西路军余部成立了“新兵营”,冯铉积极参与这一营地的创建工作,并担任政治处主任,直到1940年他才返回延安。
回到延安后,冯铉进入社会部工作,参与外交方面的联络,与此同时,他积累了丰富的外事工作经验。抗战胜利后,冯铉先后在北平以及东北等地任职,担任东北局社会部副部长等职务,为情报搜集与根据地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直接助力了东北的解放,从而为全国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冯铉投身于外交工作,历任驻瑞士公使和驻瑞士大使,他以无比的热情投入到国家外交事业中,向国际社会广泛宣传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显著提升了祖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其后,冯铉还担任了调查部副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及中联部副部长等职务。在1966年,十年浩劫开启后,冯铉不幸遭遇“四人帮”的迫害。尽管置身逆境,他始终意志坚定,坚持实事求是,严守组织机密,保持了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崇高气节,积极与造反派斗争。
粉碎“四人帮”后,冯铉恢复了之前的名誉,并在中联部担任顾问以及中顾委委员等职务,继续发挥着老干部的积极作用,为新时期的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在这段期间,他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诸多有益的建议。晚年的冯铉主要生活在北京,最终于1986年因病离世,享年7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