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的出色描述,项羽这位四肢发达却头脑简单、嗜杀成性的屠夫,竟然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英雄偶像。甚至有人畅想,若项羽得天下,他一定会建立一个比大汉帝国更加辉煌的强国。可是,这种设想真的成立吗?
我的看法是,项羽并不能改变历史,最多只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而这个结局甚至会比他死于非命还要更为悲惨。理由很简单,项羽代表了六国旧贵族阶层,他的目标是恢复以贵族为核心的分封制体制,这是对历史发展的倒退,最终必然走向失败。
在楚汉战争中,项羽屡战屡胜,横扫敌军,而刘邦则频频败北。但为什么最终的胜利者是刘邦,而不是屠戮四方的项羽呢?答案也很直接,刘邦代表了崭新的士族阶级,而项羽则是旧贵族的象征。刘邦所代表的汉政权,是秦制的继承和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而项羽的复古路线注定无法适应这一潮流。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回答一个关键问题:秦朝为何会迅速灭亡?大家普遍认为,商鞅变法后,秦朝打破了传统贵族对皇权的制约,确立了更加高效的中央集权体制,这使得秦国得以迅速崛起,兼并六国。然而,若照理说,秦帝国应该在这一体制下茁壮成长,为什么却仅仅在二世而亡?
其实,所谓“秦法暴虐”并没有触及核心问题,根本症结在于秦法并没有找到能支持皇权的基础力量。在秦始皇的设想中,皇帝是唯一的权力中心,除他之外,所有百姓都是“编户齐民”。他认为,天下的治理只需要“秦法”这一工具就能完成,官员不过是“工具的操作者”,不需要有独立思想的士族阶层。秦始皇未曾意识到,社会治理本质上是在各个阶层之间找到平衡,皇帝不可能单独支撑整个政权。
在历史上,六国的体制是王权与贵族阶级共同治理,贵族既支撑王权,也能约束王权,形成动态平衡。秦始皇在建立中央集权时,抛弃了贵族阶层,结果却在权力真空中,无法找到足够强大的支持力量。甚至朝廷中的官员也并没有足够的力量支持皇帝,这也是赵高得以横行霸道、随意操控政权的原因。
此时,项羽等人高喊着“除暴秦,恢复六国”的口号,他提出这个想法,是因为他和他的叔父项梁都是楚国的贵族后裔,他们在秦朝统治下失去了自己的利益与地位。所以,他们的支持者,基本上也来自六国的旧贵族。然而,刘邦却从不提倡这种理念,因为他本身就属于士族阶层,并非贵族出身。
有些人认为刘邦只是个破落的农民,但这显然不符合事实。史记明确指出,刘邦有自己的田产和房产,从小就读书,并且曾担任过公职。更重要的是,秦朝的官吏并不是谁都能担任的,必须是有一定财产和地位的人才有资格。由此可见,刘邦其实出身于士族地主阶层。
刘邦麾下的大多数核心将领,包括韩信、萧何、曹参、陈平等人,也都是士族阶层的代表。所以,秦末的战争可以看作是贵族阶级联合士族阶层共同推翻秦朝的过程,而刘邦所代表的士族阶级最终战胜了以项羽为代表的贵族阶级。
那么,假如项羽最终获得天下,建立一个以贵族为核心的政权,历史的进程会改变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事实上,项羽早在关中已获得了“天下共主”的身份,并且实行了分封制,类似于周朝的模式,他自己是“周天子”,天下分为十八个诸侯国。然而,这一模式注定失败,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首先,田荣、刘邦和彭越等人纷纷表示反对,项羽不得不动用武力进行镇压。但就算他压制了反对者,像魏王豹这样的利益集团,看到形势不妙时,便毫不犹豫地投降:“谁是共主,与我何干?”连项羽的亲信英布也三心二意: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才是最重要的,与你们的纷争无关。
项羽试图恢复六国贵族的统治模式,其实不过是在翻制周朝的旧局,最终结果却必然是列国之间的混战、纷争不断。即便他勉强成功,依旧无法维持长久的和平与稳定。
项羽如果采用刘邦的方式,实行虚封、宗室实封,将分封与郡县制相结合,理论上或许可以稍有成效。但为何在关中分封时他没有这么做呢?首先,这一方案即便能安抚龙且、季布、项伯等人,六国旧贵族却依然会不满,导致冲突不断。而刘邦之所以能实现分封与郡县结合,经过了漫长的讨论与修订,最终形成了一个士族阶层集体智慧的成果,这并不是贵族阶层所能想到的。
更重要的是,项羽完全缺乏治理国家的基本理念,政治智慧极其匮乏。他是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莽汉,根本没有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事实上,项羽对百姓的生命并不在意,他一生中曾五次屠城,屠戮无辜百姓。如此暴虐之人,如何能治理天下?
司马迁对项羽的笔法充满了悲情,这背后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由于遭受宫刑,司马迁对“失败英雄”的描写充满了同情,项羽在《史记》中的形象,也被描绘成了那个在垓下之战中背水一战,却因恐惧而弃十万大军而逃的悲壮人物。司马迁将他塑造为“不肯过江东”的硬汉,而忽略了他那些屠戮百姓的冷酷事实。
历史的真相逐渐显现出来,项羽并没有改变历史的进程,反而是刘邦在历史的浪潮中顺应了潮流,最终胜出。尽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若你倾心项羽的血性与忠诚,那是个人的选择,但请不要将“改变历史”的重任寄托在他身上。毕竟,这种想法就像让幼儿园的小朋友参加高考——注定不切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