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子庆:《山海经》和夏史
创始人
2025-09-19 08:32:56
0

内容提要:《山海经》历来被看作是我国古典时代的一部奇书,多数学者把它作为神话来研究,而本文则先对《山海经》的作者、成书年代及其书的性质有一个比较确切的判断,并将《山海经》与《禹贡》、《天问》、《穆天子传》等著作进行比较研究,然后从《山海经》中寻觅有关夏史资料,对其中叙述的关于夏族始祖、鲧禹父子关系、鲧禹治水、鲧的下落、禹后裔的又一支系、启的传说以及夏桀之亡等资料一一加以辨析,从而证实,以神话传说形式表现所提供的历史信息同样不容忽视。

向来认为《山海经》是我国古典时代的一部奇书,甚至被称为“海阔天空奇谈怪论之代号”。书中内容充斥“奇言怪物”,难以卒读,连司马迁都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1]

《禹本纪》早亡佚,而《山海经》却传世下来,受到一些研究者注目,他们认识到书中“包含着关于我国古代地理、历史、神话、民族、动物、植物、矿产、医药、宗教等多方面的内容,保存着丰富的资料,是研究上古社会的重要文献。”[2]其中有关夏人的神话传说和历史资料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夏史文献匮乏的情况下,治史者若能从中披沙拣金,撩开其神秘的面纱,再现历史的斑驳影点,这是很有价值的。

在利用《山海经》资料来研究夏史的工作中,应对《山海经》的作者、成书年代及其书的性质有一个比较确切的判断,然后再用《山海经》与其相近时代背景成书的相关著作对照加以研究,才能使《山海经》的史学价值显现出来。

关于《山海经》的作者和成书年代。最早提出禹、伯益作说的是刘歆。他在上是书表中称,“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继持此说者有《列子·汤问》[3]、《论衡·别通》[4]、《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第六》[5]等。以上所说均托古之言,不足为信。

而多数研究者则认为是战国时期、最晚不过西汉初年所作。见于此说的有《四库全书总目》为其代表,曰:《山海经》“断不作于三代以上,殆周秦间人所述,而后来好异者又附益之欤。”此后梁启超[6]、顾颉刚[7]、徐旭生[8]、刘起釪[9]、仓修良[10]等诸家都有类似看法。

神话研究专家袁珂具体地考证了《山海经》的成书年代,他认为《山海经》“不是一时期一人所作。内中五藏山经可信为东周时代的作品;海外内经八卷可能作成于春秋战国时代;荒经四卷及海内经一卷当系汉初人作。”后又明确指出:“以今考之,实非出一时一人之手,当为战国至汉初时楚人所作。”[11]他认为系南方楚人所作,当有所据,如《五藏山经》、《海外》、《海内》三部分都以南西北东为叙述,与历来中土习惯以东西南北序次先后不同,是以南方为先,突出南方的位置。而且书中多提及巫山和十巫称谓,南方楚地流行术,楚人想像力,是产生神话故事的沃土,故称系山海经出之于楚人之手,不无道理,此外,还有出之于齐地、巴蜀以及中原洛阳等说,不一而足。本人认为《山海经》基本上是一部先秦文献,成书于战国时代,内中掺有汉初成分,但不能改变其战国时代的属性,且出于南方楚人之手,恐此推断不误。

关于对《山海经》性质的看法,有一个认识的变化过程。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第一次提到《山海经》,并称书中“所有怪物,余不敢言”,当时史公未对该书定性,而看作是一部奇书。第一次给该书定性的是刘歆、班固,见于《汉书•艺文志》把《山海经》列入数术略下形法类。这一分类表明歆、固虽开创了目录学,但尚不精确,况且当时地理学还处于萌芽阶段,未成专门学问,《禹贡》附丽于经学中,而《史记·河渠书》、《汉书•地理志》都在史著之内,《水经》还未问世。就其《山海经》内容来看,分类者看重其“大举九州之势”,遂与天文五行龟书占梦并立,视为形法之学也就在理应之中。

到唐初修《隋书》,始著录《经籍志》,是书分类比《艺文志》精细科学。这时《水经注》等地理著作都已问世,地理水利之书成为专门学问,《隋志》在史部目录中专列地理类,举《山海经》二十三卷郭璞注为本类之首,下列《水经》等地理水利著作目录一百三十九部,一千四百三十二卷,蔚然大观,成为史部下一重要门类。此后《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继承《隋志》的分类法,都把《山海经》列为史部地理类,未见学者提出疑问。而到《宋史》中著录于“五行类”下,又恢复到《汉志》的看法。

直到清人撰《四库全书总目》,却把《山海经》列入子部小说家类。《提要》认为:“究其本旨,实非黄老之言,然道里山川,率难考据,案以耳目,所及百不一真,诸家并以为地理书之冠,亦为未允,核实定名,实则小说之最古者尔。”[12]后来,余嘉锡著《四库提要辨证》,对《山海经提要》做了辨证,他指出:“是书汉志在形法家,隋唐以下诸志,皆为地理书之冠。四库始改入小说家,此岂街谈巷议之出于稗官者乎?自我作古,变易刘、班以来之旧例,可谓率尔操觚者矣。”辨者受历史条件限制,对“叙序山水,多参以神怪”,未能科学解释,而对“道里山川,率难考据”,则提出“亦其时治之者未精耳。后来者毕沅、郝懿行二家,其于道里山川,多能言之凿之,绝非凭空杜撰。”[13]据此,作者认定《山海经》仍应为地理类著作。

鲁迅先生提出新说,他认为《山海经》“所载祠神之物多用糈 (精米),与巫术合,盖古之巫书也。”[14]现在学者袁行需加以发挥论道:“《山经》是战国初、中期巫祝之流根据远古以来的传说,记录的一部巫觋之书,是他们行施巫术的参考。《海经》是秦汉间的方士书。《汉书·艺文志》将《山海经》与五行、蓍龟、杂占等书一起列入数术略,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它与度测地势建立城郭的形法书毕竟不同。《山海经》固然详述山川、异域,但多采传闻之辞,很难考实;而且并非以讲述地理为目的,不可视为实用的地理著作。《山海经》与小说虽有因缘,对后世志怪小说影响很大,但它本身究竟不能算是小说作品。”[15]还是各执一端,难以置信。

应该说,对《山海经》性质的界定是有一定难度的,但从总体上分析其基本内容,还是可以将它列入某一类别的。本书是以山水为纲目,旁及地域物产、风貌,书中所指山水,多数可考知指实,中间虽多有神话荒怪之内容,但没有巫术的操作仪规和巫师咒语,故难以称它是巫书。清儒标新立异,把它列为小说家类,是从神话角度观照,殊不知上古历史受原始宗教氛围笼罩,使一些历史文献带上神秘色彩,实不足怪。因此我们认为唐人著《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地理类还是允当的。

为正确利用《山海经》文献资料,还应将《山海经》与同时期的相关文献加以对照研究。兹分述如次:

《山海经》与《尚书•禹贡》相比,虽然目录学家把《禹贡》归为经学著作,如按今天的科学分类,《山海经》与《尚书·禹贡》应都是古代的地理著作。《禹贡》是以大禹导水治山、规划九州为基本线索,体现了夏代自然地理的分野,后人把它理解为夏代的行政区划,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推测,没有历史的可靠性。而《山海经》则以山为纲水为其目。“四海之内”,和四海之外,域外所闻多语怪物,多不可信,但其中如描述大人之国、凿齿民、毛民之国等特征皆非怪语,从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角度来分析,这些特征和习俗并不为怪,而是确有其事。研究者一般认为《禹贡》大致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而《山海经》成书于战国后期铁器普遍使用的时代。两书都有非常珍贵的历史地理资料。

将《山海经》与《天问》对照研究。屈原《天问》是一篇奇特的文学作品,作者从开天辟地,直问到三皇五帝以及三代历史,一口气提出 170 多个问题,应该认为凡是《天问》中提到的问题,都是先秦时代出现的神话传说,内含一些历史内容。如把它与《山海经》叙述的故事相比较,相似之处很多,如:鲧禹治水和共工的故事、昆仑神山和黑水、三危等异境,珍禽异兽毒蛇奇卉,夏启得天乐《九辨》、《九歌》,羿善射等故事,舜受父弟虐待故事以及王亥宾于有易故事等。可见这些都是当时广为流传的故事。从中可见《山海经》与《天问》有很大的一致性。但《山海经》比《天问》故事要丰满些,这些故事自有其渊源之所在,都有产生这些故事的历史背景。

《山海经》与《左传》《国语》记载的相关故事比较,《左传》《国语》记载了夏后世系、夏族兴起、鲧禹治水与共工斗争、禹涂山之会、禹杀防风氏、会稽之会致群神、太康失国、少康中兴、孔甲乱夏、夏桀无道而亡等,研究者认为基本可信,而《山海经》多夸张,往往许多故事是对历史的演绎,研究者要认真鉴别。

与先秦诸子相比,诸子多为阐释表达自己的思想而用上古故事作为背景资料,这些故事除得到渲染而情节化外,其基本史实还是有其流传依据的。如《孟子•滕文公上下》、《墨子•兼爱中》记大禹治水,《墨子•非攻下》记禹伐三苗,大概都是从口述中流传下来,而《山海经》则通过讲述神话传说故事而透露人们对远古时代的记忆,带有许多神秘色彩。

与《穆天子传》相比,两书都是战国时代成书的作品(《穆传》出自汲冢书,成书年代更容易确定),两书都由晋郭璞作注,可见被时人看待同等重要。《穆传》是通过周穆王西征的故事,提供了西征交通路线,记载了华夏以外的部族二、三十之多支系,而《山海经》记述的地域更为广袤,部族支系更繁多,两书内容互为补充,为我们研究上古地理史、民族史提供了珍贵资料。

首先从总体上分析《山海经》的价值如下:

1.它保存着我国上古山水方面的资料。

《山海经》中所记山川并非都是虚构。据考知,郦道元的《水经注》引用《山海经》资料就有八十多条,并经郦道元下功夫考察。清代学者毕沅在其所注的《山海经》序里也说,书中山水,多数都能考知。谭其骧著文对黄河下游古道做出考实,并能把它描绘在地图上。[16]

2.保存了古代矿藏和动植物等物产资料。

据统计《山海经》中记载有 226 处金、银、铜、铁、锡和玉石等矿藏,现大都可以证实,还记载了 260 多种动物和 130多种植物以及物产等,对研究生态史、资源史、经济史提供了资料。

3.保存了古代医药、原始宗教、原始思维等资料,反映了巫术盛行、巫医不分的历史背景。

4.记述了将近一百个神话故事一是我国古籍中保存神话最多的作品,故可称《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神话的集成。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西王母的故事等等。

5.保存了古代部族活动的传说,如炎黄之争、蚩尤之乱、颛顼、祝融、三苗、共工、犬戎、少吴、大昊、□头、肃慎、尧、舜、帝喾、帝俊等传说,关于帝俊的传说,更是独一无二,仅在《山海经》中有记载。

6.关于夏商周三族早期历史的传说。如:王亥仆牛、有易杀王亥的故事、后稷播百谷的故事等。有关夏族、夏史的内容,兹分述如下:

(1)关于夏族的始祖。

《海内经》记:“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17]

骆明、白马,不见其它文献记载,而白马说,显然是把鲧神化,将动物拟人化是各民族神话之普遍手法。

将夏鲧始祖推至黄帝,见于其他文献记载的则有《古本竹书纪年》、《世本》、《史记·夏本纪》和晋皇甫谧《帝王世纪》等,其排列谱系雷同,即:黄帝--—昌意--—颛项——鲧——禹。《山海经》亦认为黄帝是夏鲧始祖,从族属上他们是否属于一个谱系,我们不得而知,但不能排斥同居中原的部族在文化渊源上有联系,它启示我们去寻找先夏文化的始源地。

(2)关于鲧禹的父子关系。

《大荒南经》记:“鲧妻士敬,士敬子曰炎融,生驩头。”据考证:驩头即矔兜、丹朱,本书所示鲧的另一支后裔,不见其他文献,此说不知有何依据?

鲧禹为父子,也有一段神话,故引起一些学者对其父子关系的怀疑。《海内经》记:“鲧复生禹。”即《楚辞·天问》所谓“伯鲧腹禹”的故事。而《大戴礼记·帝系》记载则云:“颛顼产鲧,鲧产文命,是为禹。”为印证禹的神性,又衍生出感生说神话,大意是:“鲧纳有莘氏女,曰志,是为修已,上山行,见流星贯昂,梦接意威,又吞神珠脆圮,胸坼而生禹于石纽。”[18]这是对“鲧复生禹”的演绎,是远古时代的生育观,至于鲧禹之间的父子关系,已被更多文献证实而不容置疑。

(3)关于鲧禹治水。

关于鲧禹治水的地点、方法和效果,古代文献多有记载。《山海经》中的有关记载,我们同样应予重视。

《海内经》记“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把禹鲧治水功绩连提,是认为大禹治水成功是继承了鲧的事业。

《山海经》记:“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解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我们认为这一段记载是对真实历史的演绎。尧舜时期出现了洪水期,尧令鲧治水,鲧采用湮塞的办法,没有成功,后来尧又令禹治水,他用疏导法而“定九州”。但故事中间加上神话色彩,说鲧盗窃了“帝之息壤”(生生不息之土壤)用来阻塞河道,违背了“帝命”,于是帝尧命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关于鲧的下落,后有专段论述)。这在鲧禹治水之举中又加上了“天帝”的旨意。

《山海经》还反映鲧禹治水和治山是并举施行的。对其治水治山之壮举,《禹贡》篇中均有反映。

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与共工氏发生了冲突,《山海经》对此也有反映。如:《大荒北经》记“共工之臣名曰相繇(相柳),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欤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鲧,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斗争十分激烈,同时反映了大禹治水也有“湮”塞方法,并不是单一的疏导,而是疏导与湮塞并用,这才是治水成功的秘诀。

《山海经》作者很看重大禹“导积石山”在治水中所起的作用,故书中多次提及这一工程。

历来注家认为:积石山有二:一在汉金城郡河关县(今甘肃临夏)西北,在今临夏西北至青海循化县间,唐宋时设有积石军(军相当于县)。这里有个积石山,羌人称唐述山。县城西北又有积石关,下临黄河,两山如削,兼河与关,形势险要。另一在今青海东南部,距西宁西南五百余里,黄河北岸,《元史·地理志》称作大雪山,今名阿尼玛卿山。《括地志》称前一个叫小积石山,后一个叫大积石山,如按此说,大禹治水从黄河源头开始导起,实在难以叫人信服。徐旭生先生撰文《尧舜禹》(上)提出新说,大意是:积石山恐怕不是什么大山或有名的山。禹及助手探查河道留一些记号,积成石堆,蒙古人作记号时就堆一堆石头,叫做“鄂博”。这个地方是在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或甘肃的哪一处,现在全无法知道。所能知道的,在龙门上游。[19]徐旭生的看法比较符合实际,如从黄河源头去寻找大禹治水的踪迹恐难解决问题。

(4)关于鲧的下落。

《海内经》记:“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又《中山经》记:“南望□渚,再父之所化,是多仆□、蒲虚。”

关于鲧下落的说法在《左传》、《尚书·尧典》、《洪苑》、《国语·鲁语》、《拾遗记》中都有“殛死”,“化为玄鱼”等说法。这些神化为兽的故事,在古代神话中屡见不鲜,是远古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

(5)关于禹的又一支系。

《大荒北经》记:“有毛民之国,依姓,食黍,使四鸟。禹生均国,均国生役采,役采生修鞈,修鞈杀绰人。帝念之,潜为之国,是此毛民。”绰人是毛民之国的先祖,依姓,是黄帝之后裔。据上文载,绰人被禹之后裔消灭而逃亡,“潜为”后复建毛民之国”(因身上汗毛浓密特征而得其称号)。文中所提均国、役采、修鞈,不见他书记载,这一谱系可能是禹的另一支系,存疑。

(6)关于启的传说。

首先是神化启出生的传说。《中山经·中次七经》记:“又东三十里,曰泰室之山。其上有木焉,叶状如梨而赤理,其名栯木,服者不妒。有草焉,其状如荣,白华,黑实,泽如蘡薁,其名曰䔄草,服之不昧。上多美石。”

泰室山即今河南登封嵩山,相传是启的出生地。郭璞注:“次玉者也;启母化为石而生启,在此山,见淮南子。”袁珂案;启母化石生启事,今本淮南子无,惟见汉书武帝纪颜师古注引淮南子:“再治鸿水,通轩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这段启母化石生启的神话透露出启是禹承涂山女而生,其出生地在今河南嵩山附近,我们可以认为这是神话提供的历史信息。

夏亡国后启初创礼乐的措施也见之于《山海经》,如:《海外西经》记:“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九代(疑即九韶);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在大运山北。一曰大遗之野。”又《大荒西经》:“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即启,避汉景帝讳),开(启)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启)焉得始歌九招(韶)。”春秋战国时批评启不恤国事,惟以酒食声色自娱、这是与大禹“菲饮食”、“恶衣服”、“卑宫室”的品德相对照,其实这是启在建国初,为取信于联盟而应采取的必要措施,是无可厚非的。

启的统治范围,文献上没有明载。但《海内南经》记:“夏后启之臣日孟涂,是司神于巴、人请讼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乃执之,是请生。居山上,在丹山西。丹山在丹阳南,丹阳居属也。”(注家云丹山即巫山)本文称夏后启之臣日孟涂主司神于巴,没有其他文献支持,难以置信。不过现巴蜀考古证实,那里农业文明早就兴起,夏与巴蜀文明有何联系,尚须进一步探寻。

(7)关于夏桀之亡。

《大荒西经》记:“有人无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尸。故成汤伐夏桀于章山,克之,斩耕厥前。耕既立,无首,走,厥咎,乃降于巫山。”本文描写成汤伐桀之史实,与刑天之神话联系在一起,以显示成汤之威力,是受天命与支持。

以上列举《山海经》中有关夏族、夏朝的神话、传说的历史资料。从具体内容来看,它不是信史,但也不是完全虚构的神话,即使有些神话稀奇古怪,但也自有它的渊源。神话与远古人们的生活的历史有着密切关系,它表现出的是神话传说形式,而却透露出历史的闪光点,我们研究上古史,特别像夏朝这样充满神秘性的王朝,更不要舍弃其神话资料,正如茅盾先生所说:“一切神话无非是原始的哲学、科学与历史的遗形”[20],对《山海经》中含有的“历史的遗形",我们也要进行“发掘利用”和科学阐释。

注释:

[1]《史记·大宛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79页。

[2]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出版说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页。

[3]《列子·汤问》:“大两行而见之,伯益知面名之,夷坚闯而志之。”这里暗示《山海经》的著作过程。

[4]《论衡·别通》:“西、益并治洪水,禹主治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远不至,以所闻见作山海经。”

[5]《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第六》:“(禹)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俗,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故名之曰山海经。”

[6]梁启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古代神话集成,最古的部分,许是脊秋、战国时人手笔,最晚的部分当出于西汉、东汉之间,因为其中多荒诞之语,历代告认为一部异书……后人因为太史公都看见过,相信确有其书,列子又有这套话,遂编派为大禹、伯益所作,实在书中多载容秋、战国地名,至早以春秋为止,绝不会出在三代以前。”又在书中列表说明《山海经》为“战国好奇之士杂录奇书而成,书不伤但非两伯益作。”见《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中华书局,1955 年版,第30页。

[7]顾劼刚认为:“山海经一书,从所记之故事及地名上看,可信为战国时书。固然有汉以后地名,但也许是汉以后人加进去的。”又说:“但也许山经比海经早,海经比大荒经早,而山经则作在战国前。”“至于这书的著作时代,亦只能说得宽泛一点,是在战国、秦汉之间。”见(顾劼刚古史论文集》(第一册)王煦华《前言》,中华书局,1988 年版。

[8]徐旭生认为:“山海经非一人一时所作”“至山经之著竹帛,则不能早于战国晚期。其悔外、海内、大荒各经,则写出更晚。(其写定至晚亦当在汉武帝以前)。”见《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附录三:读山海经札记,文物出版社,1985 年版,第301 页。

[9]刘起□认为:“《山经》大约当写成于战国前期。《海经》则多叙海外传闻,又有秦汉郡名,当写定于秦或秦汉之际。”“可知诸神世系的排成在战国后期到秦汉之际,只是神话内容沿自古代传说。”见《古史续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8页。

[10]仓修良认为该书非出于一人一时之作,“最早编写时间是在战国,流传当中,不断为后人所增删和篡改,所以全书是经过逐渐附益而成。”见《方志学通论》,齐鲁书社,1990年版,第6-9页。

[11]袁珂:《中国古代神话》,中华书局,1960年新1版,第21页。又主编《中国神话传说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32页。

[12]《四库全书总日》卷142,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205 页。

[13]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117-1122页。

[14]《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版,第 19页。

[15] 袁行霈:《《山海经》初探》,《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3辑。

[16]谭其骧:《《山经》河水下施及其支流考》,《中华文史论丛》,第7辑。

[17]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版,第 465 页。以下引《山海经》,都出自本书,不另作注。

[18]徐宗元:《帝王世纪辑存》,摘自《三国志·蜀志·秦宓传注引》,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48页。

[19]《文史》,第三十九辑,中华书局,第17页。

[20]茅盾:《神话研究》,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本文原载于原载《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1期”,收录于詹子庆著《古史拾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詹子庆(1937—2019),江苏扬州人,我国著名先秦史学家。生前为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出版社总编辑,历史文化学院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中国先秦史学会创始人之一,曾先后担任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先秦史学会学术顾问。“夏商周断代工程”评审专家,长春市政协委员、吉林省社科联副主席、吉林省历史学会会长。在中国早期文明、先秦史历史文献、礼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先后出版了《先秦史》《古史拾零》《走近夏代文明》《夏史与夏代文明》等学术专著和论文集,主编《中国古代史》《新编中国历史大事年表》等。其中《先秦史》较早运用考古材料确立了中国早期文明的学术框架;《走近夏代文明》融汇了考古材料、神话传说和历史文献资料,比较系统地构建了可信的夏代历史;《中国古代史》曾多年被列为全国历史本科重点教材并多次修订再版。在《史学集刊》《史学史研究》《史学月刊》《社会科学战线》《古籍整理与研究学刊》《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代表性学术论文五十余篇。詹子庆先生为学力求创新,重视学术传承,倡导史学批评,一生成果丰硕,在学界享有盛誉。

相关内容

20世纪十大考古发现之首:...
20世纪十大考古发现之首:安阳殷墟,活人祭祀延续了600年 新知贺...
2025-09-19 09:06:03
艾米丽在上海的一天
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艾米丽是比利时鲁汶大学法律专...
2025-09-19 09:05:50
浙江公园无动力游乐设备
在浙江的许多公园里,无动力游乐设备逐渐成为孩子们玩耍的热门选择。这...
2025-09-19 09:05:41
25希腊度假记-19:“一...
今天是返回的日子。 9点多出来,发现是阴天,天空中有大块儿的云。这...
2025-09-19 09:05:13
原创 ...
在全球四大人种体系中,白种人的分布范围是最广泛的,所占领的土地也最...
2025-09-19 09:05:07
8月福州市区CPI同比下降...
近日,国家统计局福州调查队发布今年8月福州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
2025-09-19 09:04:56
原创 ...
在山西省东部,坐落着一座古老的县城,名叫“平定”。据史书记载,这个...
2025-09-19 09:04:31
原创 ...
将整个犹太民族作为憎恨对象的反犹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分布最广、持续时...
2025-09-19 09:04:15
杨靖宇牺牲后笔记本被日伪军...
7月3日上午,尘封八十五载的杨靖宇笔记本档案在通化市档案馆首次公布...
2025-09-19 09:04:12

热门资讯

原创 你... 大禹诛杀防风氏,作为中国古代夏朝时期的一段历史,承载了许多深刻的政治、社会和文化意义。这一事件不仅展...
原创 周... 以下是我对原文进行的改写,增加了一些细节描述,但尽量保持了原文的意思和字数: --- 1927年,大...
欧冠-拉什福德世界波+梅开二度... 北京时间9月19日凌晨3时,25-26赛季欧冠小组赛首轮打响,巴萨客场挑战纽卡,第58分钟,拉什福德...
原创 一... 1941年1月19日,临近农历小年,阳光洒在山东大地上,尽管是冬季,但午后的气温却格外温和,空气中弥...
原创 这... 1951年的一个清晨,毛主席早早地坐在宽敞明亮的客厅中,心情轻松,正在准备迎接一位老朋友——中国红十...
原创 官... 历史开讲 隋朝末年,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许多后来的唐代名将名臣,正是在这一时期崭露头角,展现出了非...
原创 不... 历史开讲:南宋的战略迷局 南宋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存在着许多与传统汉族朝代截然不同的政策和行为...
原创 百... 弓手制度的转变始于宋代,弓手从最初的职业军种逐步转型为地方治安武装力量。在宋代,弓手不仅承担起了维护...
原创 霍... 历史讲述 华夏文明自古便由农耕而起,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对立,早已成为历史的一个显著主题。自先秦时...
2024年度杭州考古成果展来了 江升、邹倩慧 杭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可追溯至距今八千年的跨湖桥文化,历经良渚文化、吴越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