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曹植的重用与曹丕的焦虑
建安十九年(公元210年),曹操任命曹植为邺城留守。曹丕表面上看似冷静,举止如常,甚至对待曹植表现得像一位亲切的兄长,但内心却充满了焦虑。曹丕非常清楚,曹植在权力上的崛起意味着他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他期待着曹植犯下错误,好让自己重新占据有利位置。
然而,三个月过去,曹植表现得非常出色,勤奋处理邺城事务,未曾犯下丝毫错误。当曹操与曹丕返回邺城时,曹植顺利地将事务交接,曹操对其处理得当感到十分欣慰。曹植的表现让他逐渐接近太子的宝座,而这更加激发了曹丕的焦虑。
第二年春,曹操再度出征西征张鲁,这一次他再次让曹植担任邺城留守,而把曹丕派去担任孟津督运专使。这一任命明显表达了曹操对曹植的偏爱。曹丕焦虑万分,但他依然无法改变局势。在焦虑和不安中,曹丕想起了曹操的重要谋士贾诩曾对他说过的话:“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这些话鼓励他修身养性,专心履行自己作为儿子的职责。
最终,曹丕尝试静下心来,认真履行任务,尽职尽责,父亲曹操对他也并无不满。经过西征张鲁,曹操成功夺得汉中,剿灭了韩遂的割据势力,凯旋而归,曹操内心大喜,并因此顺利升为魏王。此时,曹操62岁,已经不得不考虑接班人的问题。看到两位儿子都处理得非常出色,曹操开始觉得,无论是曹丕还是曹植,都有能力接任魏王的位置。但最终,继位者只能有一个。
(二)重臣们的意见,倾向哪一位?
尽管曹操倾向于曹植,但他并不愿意草率决定继承人,而是决定征询重臣们的意见。曹植才华横溢,深得许多人的喜爱,因此很多大臣都站在了曹植的一方。杨修、丁仪、丁廙、杨俊、荀恽、孔桂等人对曹植非常看重,并积极支持他成为魏王继承人。
然而,支持曹丕的大臣也不少。虽然曹丕在才华上不如曹植,但在继承顺序上,他是长子,且古代中国的传统习惯往往是由嫡长子继位,以此来减少纷争,保证政权的平稳过渡。曹丕稳重、踏实,擅长处理人际关系,支持他的人多为具有城府的实干派。
尚书崔琰力挺曹丕,他坚称:“按春秋大义,应该立长子。而且曹丕仁厚、忠孝、聪明,完全有资格继承魏王之位。”为了表达自己坚定的立场,崔琰不仅写了公开的信函,且在信中表明:“我的意见至死不变。”虽然从私人情感上看,崔琰本应支持曹植,因为他是曹植兄长的女婿,但他仍选择支持曹丕,这让曹操更加坚定了选定曹丕为继承人的决心。
此外,尚书仆射毛玠和东曹掾刑颙也支持曹丕,他们认为嫡长子继位是理所应当的,任何旁支或幼子继位都可能导致宗族和国家的灭亡。曹操在征求这些大臣意见时,也一度怀疑是否应遵循他们的看法。
一次,曹操单独找到了太中大夫贾诩,想听听他对继位问题的看法。贾诩沉默了很久,直到曹操问他为什么不答时,他才慢悠悠地回应:“我在想袁绍父子与刘表父子。”曹操听后哈哈大笑。贾诩的言下之意是,袁绍和刘表的失败就是因为废长立幼,这让曹操更加确认了选择曹丕作为太子的必要性。尽管贾诩的建议很重要,但最终曹操还是根据曹丕和曹植的具体表现做出了决策。
(三)文艺范儿的曹植为何失败?
尽管曹丕和曹植一开始兄弟关系亲密,但随着曹植威胁到自己的继承权,曹丕逐渐将曹植视为政敌。在这场争斗中,曹丕表现得非常高明,采取了扬长避短的策略,尽力讨好父亲曹操。
有一次,曹操带兵出征,曹丕和曹植一同送行。曹植临别时口才出众,诗歌歌颂父亲的功德,令曹操十分高兴,周围的人也纷纷称赞曹植的才华。曹丕感到有些失落,但他并没有表现出来。相反,当他向父亲告别时,他默默地低头哭泣,以此来展现自己对父亲深深的依恋。这一举动让曹操和周围的人都为之动容。
在这场“表演”中,曹植虽然才华出众,但曹丕凭借情感打动了“评委”,最终取胜。这场兄弟之争像是一场马拉松比赛,真正决定谁能胜出,并非一时的爆发力,而是耐力。曹丕长期以来低调务实,稳定了父亲的信任,而曹植的冲动和个性化的行为则逐渐暴露了其不够稳重的一面。
曹植天赋异禀,才华出众,但他也有一些桀骜不驯的性格缺陷。一次,曹植醉酒后,竟开车进入只有魏王曹操才可出入的魏宫正门,甚至驾车在驰道上行驶,让人误以为是曹操回来了。这个酒后失态的行为令曹操大怒,认为曹植太过轻浮,根本不适合继承自己的伟业。曹操的严厉惩戒让曹植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更严重的是,曹植的个性并未因此得到改进。一次,他还让妻子崔氏穿上华丽的锦衣,与自己一起游览景区。这让曹操愤怒不已,甚至下令让崔氏自裁。这一事件使得曹操对曹植的态度发生了彻底的转变。
曹丕则看准了这个机会,开始通过后宫的关系笼络曹操的妻妾们,进一步影响父亲的决定。最终,在多方面的因素考量下,曹操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正式将曹丕立为太子,明确表示他将继承魏王的职位。
即便成为太子后,曹丕依然稳重务实,善于与人合作,逐渐表现出统治国家的潜力。他任用司马懿、陈群等有谋略的人才,同时也善待武将,逐渐显现出自己的治理能力。
然而,曹植的朋友杨修因屡次犯曹操的忌讳,最终被曹操杀害,这对曹植打击很大。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被关羽围困,曹操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准备派他营救曹仁。但曹植却依旧沉醉于酒乡,无法及时出发,曹操因此失望至极,从此不再重用他。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去世。临终时,他没有再对继承人问题提出任何异议,曹丕顺理成章地继位为魏王,正式成为丞相。
【资料来源】:
《资治通鉴·汉记六十》
《三国志·魏书·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