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水向东奔流,浪花拍打着岸边,淘尽了无数英雄豪杰……大家都知道,纵使是在群星璀璨的三国时代,关羽和张飞依然是位列前茅的猛将。特别是关羽,他不仅威风凛凛,还被后世尊称为“武圣”,成为忠义与勇武的象征。
作为关羽的结义兄弟,张飞同样拥有非凡的战斗力。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蜀国覆灭后,张飞一家人竟然安然无恙,没有遭遇什么劫难;反观关羽,则是满门尽毁。两人同为蜀汉的重要功臣,为什么他们的后代命运却截然不同呢?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自称汉中王,同时封关羽为前将军。就在同年七月,关羽率兵向曹仁发动进攻,意图深入曹魏后方,打一个出其不意的漂亮仗。然而,在这场关键战役之前,关羽犯了一个致命的疏忽——忽视了东吴对自身的潜在威胁。
当时关羽麾下军队如破竹之势,甚至让曹操开始考虑迁都,以躲避关羽锋芒。而荆州刺史和南乡太守更是纷纷倒向关羽,使曹魏雪上加霜。曹操基于“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策略,主动拉拢东吴联手抗衡关羽。于是,原本独占优势的关羽军队被曹魏与东吴夹击,形势急转直下,优势逐渐消失。
最终,襄樊会战以关羽退守麦城而告终。面对大势已去的现实,关羽带着儿子关平和仅存的护卫艰难突围,试图逃向益州的地界,却不幸陷入埋伏。尽管身陷重围,关羽父子始终坚守不降,最终双双被杀,首级被斩。曹操虽敌对,仍以诸侯身份厚葬关羽父子,表达对这位武将的敬意。
关羽宁死不屈的壮烈结局,恰如其分地彰显了他“武圣”的威名。相比之下,张飞的死显得尤为凄凉和无奈。得知关羽被杀后,张飞痛不欲生,发誓要为兄报仇。他酒后命令两位将领在三天内制作三万件白旗和白衣,但两人既未答应,也未完成任务。
张飞性格本就暴躁,对手下将士常常是拳打脚踢。关羽死后,张飞心中郁结已久,遇到不配合的将领更是火冒三丈,竟将他们打得皮开肉绽。愤怒的将士趁张飞酣睡之时,割下他的头颅投奔东吴。蜀汉两大名将竟相继陨落,张飞更是死于自家部下之手,令人唏嘘不已。
尽管如此,关羽和张飞死后,蜀汉皇室对他们后代仍然给予优厚待遇。但三十多年后蜀汉终告灭亡,关羽和张飞后人的命运却天差地别。关羽战败麦城时带着大儿子关平,父子同遭杀害,汉亭侯爵位由二儿子关兴继承。关兴能力不俗,年轻时即任中监军,但却英年早逝。
关平未留下后代,关兴育有两个儿子,长子关统娶了蜀汉公主为妻。可惜关统也英年早逝,夫妻无子。关兴的小儿子关彝则战死沙场,关羽一脉日渐凋零。令人惋惜的是,曹魏将领一人未放过,对关羽家族展开无情打击。
刘禅向曹魏投降,蜀汉灭亡之际,仍有一人心怀旧恨,那就是庞德之子庞会。庞德曾在与关羽的交战中被斩,曹魏统治者对庞会格外照顾。虽初期司马昭未对关羽后人及蜀将清算,但蜀汉旧臣姜维和钟会密谋独立失败,牵连众人。司马昭为稳固政权,展开清算,庞会借机灭绝关氏家族,报仇雪恨。
此时关氏家族已无直系亲属,满门被灭的结局令人唏嘘不已。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张飞一家尽管性格暴躁、树敌无数,却无人敢动。究竟缘何如此?
当魏军大将邓艾逼近成都,后主刘禅派出三人携带蜀国玉玺向邓艾投降,分别是光禄大夫谯周、驸马都尉邓良,以及张飞之子张绍。张绍除了是张飞的儿子,还有着更显赫的身份——他的母亲是魏国名将夏侯渊的侄女。
张飞与夏侯氏的相遇颇具戏剧性。当年13岁的夏侯氏独自砍柴,被张飞路过时惊艳于其美貌,便强行带回军营。后来得知夏侯氏是魏国权臣夏侯渊的侄女,张飞仍坚持迎娶她为正妻,婚后两人感情深厚,夫唱妇随。
更有趣的是,夏侯渊被黄忠所杀后,夏侯氏请求刘备将其妥善安葬。刘备出于对张飞的尊重答应了这一请求。多年后,魏军入主成都,邓艾清算蜀汉名门望族时,考虑到张飞与夏侯家的关系及刘备对夏侯渊的厚待,张飞后人幸免于难。张绍与刘禅一同前往洛阳觐见魏帝,司马昭还封张绍为列侯。
司马昭此举不仅因张绍母亲身份,还因刘禅的皇后正是张飞的女儿。蜀汉虽已名义覆灭,但皇室在民间仍享有崇高威望,司马昭为安抚百姓,自然对刘禅夫妇优待有加。
由此看来,张飞的后台极其强大,他的儿子张绍在魏国如鱼得水也就不足为奇。换个角度看,《三国演义》中将张飞描绘成鲁莽粗暴的猛将,实则有失偏颇,他同样是拥有强大家族背景的实力派。
三国时期军阀错综复杂,刘备阵营中唯有关羽背景较为薄弱。关羽早年以“逃犯”身份投靠刘备,若他也有像张飞那样的强大家族撑腰,或许结局不会如此惨淡。
不过,这并不影响关羽“武圣”的美誉。对于这些历史细节,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