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万俟卨通过秦桧向朝廷上奏,提出处决岳飞的建议。当天,宋高宗赵构批复“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岳飞在狱中留下了绝笔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这八个字透露出他对自己命运的无奈与愤怒。一代名将就此陨落,带给世人的遗憾深重无比。
时至今日,讨论岳飞的死亡时,几乎每个人都将责任推给了秦桧,认为他是导致岳飞死于非命的罪魁祸首,也有人因此指责他背叛了国家,最终导致南宋北伐的失败。但毛主席在与舒湮的谈话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秦桧并非主犯,宋高宗赵构才是主和派的实际操控者。毛主席指出:“主和的责任不全在秦桧,背后还有宋高宗。秦桧不过是执行皇帝的旨意。高宗不想打,要先‘安内’,不能投降金人。”毛主席引用文征明的词,也表明赵构亲自承认“讲和之策,断自朕意,秦桧但能赞朕而已。”(出自舒湮《1957年夏季我又见到了毛主席》)
从毛主席的观点来看,赵构才是真正的主和派,而秦桧不过是执行者。那么,为什么赵构会选择和谈?为什么他甘心向金国低头?这一切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我们不妨一探究竟。
靖康元年,完颜宗望和完颜宗翰带领金军攻破开封,宋徽宗、宋钦宗以及皇室成员被俘。金军不仅洗劫了开封,还劫掠了大量王室成员和工匠,甚至将数十万囚犯和技艺工人带回北方,给宋朝带来了巨大的羞辱。靖康之耻直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而赵构在之后的应天府登基,建立了南宋王朝。
赵构建立南宋之后,曾重用一批主战派人物,包括李纲、王渊、韩世忠和张俊等。这看似是赵构在积极为北伐做准备,但实际情况远比表面复杂。赵构提拔这些主战派,并非出于恢复中原的决心,而是想通过利用他们的复仇情绪来稳固自己的政权,以便集中精力进行“偏安一隅”的策略。他口口声声说要亲自督战,为恢复京师(开封)而战,但实际上他并未采取任何实际行动,还多次压制主战派,比如逼李纲辞职、杀害主战派的大学士陈东、忽视宗泽的呼声。
此时,秦桧并未出现在南宋的政治舞台。赵构重用主战派时,秦桧仍在金国的俘虏营中受苦,亲眼见识到金国的强大力量。无论是出于金国的威胁还是自身的恐惧,秦桧最终完全放弃了先前激进的主战立场,转而成为主和派的支持者,并因为迎合赵构的意图而被重用,先后担任了礼部尚书、参知政事和右相等职务。年轻时,他曾是坚定的战斗派,三句不离战,但在经历了金国的俘虏生活后,秦桧彻底转变,成为了赵构主和政策的推行者。
然而,赵构之所以实施主和政策,并非简单的政治手段,而是为了避免像靖康之难那样的灾难重演,甚至有意将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赵构看来,北伐并非最紧要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安定国家内部、收回军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赵构采取了各种手段,使得军权逐渐从将领手中收回,最终控制在皇帝自己的手里。比如,在绍兴二年,秦桧提出的“北人归北,南人归南”的和谈方针,引发了赵构的不满,导致他最终罢免了秦桧。此后,张浚出任右相,虽然他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北伐,但始终未能彻底打破赵构的“偏安”计划。
从绍兴四年到绍兴十年,岳飞的北伐取得了一些重要战果,这一时期的战斗成果属于主战派的高潮期。然而,当秦桧重新出任右相后,整个朝廷的战略逐渐转向和谈。军事行动开始成为为了配合和谈而进行的表演,实质性成果极为有限。岳飞北伐失败的原因,部分源于两派路线的斗争。如果张浚能够继续担任右相,并坚持主战路线,或许岳飞的成果能够继续扩大,北伐也不至于失败。
但真正决定岳飞命运的,是绍兴七年发生的几件事。首先,淮西军变让南宋的军事力量遭受重创,且引起了朝廷对前线将领的不信任。赵构此时的做法表明,他已放弃了北伐的目标,而将重点放在了如何通过政治手段加强对军队的控制。即便如此,赵构在绍兴七年并未完全摆脱主战派,因为他害怕激起新的军变。但随着秦桧的崛起,赵构的主和政策进一步得到实施。
绍兴八年,秦桧成为右相,并执行与金国和谈的政策。此时,赵构的北伐梦想彻底破灭,岳飞的北伐行动变得名存实亡。尽管岳飞在这个时期的战果依然显著,最终却无力改变赵构已经确立的主和路线。赵构通过将主战派逐步边缘化,成功地实现了自己对军权的控制。与此同时,岳飞的坚持北伐和赵构日益强烈的猜忌,最终导致了岳飞的悲剧结局。
岳飞建议立储的事件,无疑加深了赵构对他的猜疑。当赵构听到岳飞要恢复太上皇帝和宁德皇后的遗体,赵构心中的疑虑彻底爆发。岳飞的计划不仅触及了赵构的敏感神经,也使得他开始对岳飞的忠诚产生疑问。赵构开始为自己的“安内”计划着手,最终将岳飞送上了死亡的道路。
岳飞的死虽然令人痛惜,但我们也能从中看到真正的罪魁祸首并非秦桧,而是宋高宗赵构。赵构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不惜牺牲掉岳飞这样的名将,最终将南宋推向了一个难以复兴的局面。在岳飞死后,南宋的北伐梦彻底破灭,纵使后来的隆兴北伐、开禧北伐仍未能改变这一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