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写了一篇关于清代知县晋升困难的文章,讨论了吏部的三个硬性规定,符合条件的人极为稀少。随后有读者留言,希望我进一步解释一下关于京官晋升的情况。京官的晋升问题确实比地方官复杂得多,单凭一篇文章,想要讲清楚整个过程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我仍然抱着有问必答的态度,今天就非翰林出身的二、三甲进士,特别是汉籍官员,在清代京官晋升的条件和程序做个简略的说明。
无论是地方官还是京官,他们的晋升条件基本相同。首先是“俸满”,即在任期内做到一定年限;其次是考核,这也是决定能否晋升的关键因素。俸满这一条件相对简单,毕竟只需要熬过时间;真正的难度在于考核。每隔三年,京官都要接受一次被称为“京察”的考核。
京察考核的内容有“四格”标准,分别是“守、才、政、年”。其中“守”分为清、谨、平;“才”分为长、平;“政”分为勤、平;“年”分为青、壮、健。根据考核结果,京官会被评定为三等:一等为“称职”,二等为“勤职”,三等为“供职”。获得一等的官员有机会升迁,尽管实际上,能够实际升迁的比例并不高,更多的情况是获得加俸或被记名。
加俸的意义比较容易理解,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五品的员外郎在京察中获得一等,他就有机会享受与正五品郎中相同的俸禄;而“记名”则是将其名字登记在军机处,待外省知府或道员空缺时,优先考虑他的任命。那么,京察一等的名额到底有多少呢?乾隆时期规定,七个名额中选一个,但需要注意的是,京察主要针对的是中下级京官,各大部院的高级官员有着自己专门的考核方法。
对于非翰林出身的二、三甲进士而言,在京任职时通常会从各部的主事(正六品)做起。我们可以根据乾隆时期的规定,七个名额选一个的规则来推算,一位主事如果想升任员外郎,最少需要经历三次京察,换算下来大约是九年的时间。
然而,这只是理论上的计算,实际情况却更为复杂。清代选官以满洲为首,京城的各个衙门的职位都划分为满洲、蒙古、汉军和汉族等不同的类别。如果是旗籍的官员通过京察一等,那晋升速度通常会非常快;但如果是汉籍官员,晋升的机会则要看运气了。
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们以吏部为例说明。吏部员外郎设有16员,其中8员为满洲缺,6员为汉族缺,1员为蒙古缺,1员为宗室缺。每次,16个员外郎职位不可能都空缺,通常只有二、三个空缺,如果这些空缺是满洲或蒙古缺,汉籍官员就无法获得任命。其他各部的情况也差不多,意味着即使汉人官员达到了晋升条件,获得实缺的机会也微乎其微。通常,他们只能得到加俸、加级等奖励。
按照清代的规定,若官员的祖父母或父母去世,他必须辞职丁忧,守孝一段时间。这几乎是每位官员都会经历的过程。由于清代进士的平均年龄大约为30岁,而在这个年龄段,父母和祖父母往往都还健在,因此很多汉籍官员在晋升过程中,可能会因丁忧而耽误几年,甚至数十年。如果这一期间发生多次丁忧,那么这一生的晋升几乎就没有希望了。
守孝只是晋升道路上的一部分,事实上,大部分官员在任职期间都会受到各种处分,特别是刑部和户部的官员,他们常因钱粮亏空、刑名不清而受到罚俸或降级处分。而在京察考核中,明确规定,如果官员有过处分,便不能评为一等。因此,理论上的九年晋升时间,只是最理想的情况,实际上,正六品的主事升为从五品的员外郎,至少需要十五年甚至十八年的时间。
当然,也并非没有幸运的人,极少数汉籍官员凭借出色的政绩,能一任即升,或是几次快速晋升。但这些例子确实是极为罕见的。
在京城的各个衙门中,有两个显著特点。其一,五品以上的文职岗位非常稀缺。据统计,整个京城的五品以上文职岗位大约只有一百余个,而从康熙时期起,京城的文职人员数量基本维持在3500人左右,比例大约为35:1,可见晋升的难度之大。其二,汉族岗位的竞争非常激烈。乾隆三十年编订的《缙绅全书》显示,在京城各衙门的七品以上汉族岗位,总共不到300个,其中,六部的汉族主事有57员,汉族员外郎有53员,汉族郎中有52员。而且,一些衙门如内务府、宗人府、理藩院等,根本不允许汉籍官员任职,都是清一色的旗人。
因此,许多政绩卓著的汉籍官员在京城晋升受阻。为了平衡这种情况,清代统治者便设法让一些表现突出的汉籍官员出任地方职务,如知府、道员等。相较而言,地方官的任职条件较为宽松,且岗位较多。咸丰以前,除了省级总督职位有限制外,巡抚及以下的职位汉人占据的比例较高。
从中可以看出,二、三甲进士出身的汉籍官员,在京城晋升的上限往往是郎中。至于更高级别的侍郎及以上职务,几乎都是翰林出身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