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非翰林出身的官员升迁有多难?若任京官,正五品郎中基本就到顶了
创始人
2025-09-19 03:02:30
0

前几天我写了一篇关于清代知县晋升困难的文章,讨论了吏部的三个硬性规定,符合条件的人极为稀少。随后有读者留言,希望我进一步解释一下关于京官晋升的情况。京官的晋升问题确实比地方官复杂得多,单凭一篇文章,想要讲清楚整个过程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我仍然抱着有问必答的态度,今天就非翰林出身的二、三甲进士,特别是汉籍官员,在清代京官晋升的条件和程序做个简略的说明。

无论是地方官还是京官,他们的晋升条件基本相同。首先是“俸满”,即在任期内做到一定年限;其次是考核,这也是决定能否晋升的关键因素。俸满这一条件相对简单,毕竟只需要熬过时间;真正的难度在于考核。每隔三年,京官都要接受一次被称为“京察”的考核。

京察考核的内容有“四格”标准,分别是“守、才、政、年”。其中“守”分为清、谨、平;“才”分为长、平;“政”分为勤、平;“年”分为青、壮、健。根据考核结果,京官会被评定为三等:一等为“称职”,二等为“勤职”,三等为“供职”。获得一等的官员有机会升迁,尽管实际上,能够实际升迁的比例并不高,更多的情况是获得加俸或被记名。

加俸的意义比较容易理解,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五品的员外郎在京察中获得一等,他就有机会享受与正五品郎中相同的俸禄;而“记名”则是将其名字登记在军机处,待外省知府或道员空缺时,优先考虑他的任命。那么,京察一等的名额到底有多少呢?乾隆时期规定,七个名额中选一个,但需要注意的是,京察主要针对的是中下级京官,各大部院的高级官员有着自己专门的考核方法。

对于非翰林出身的二、三甲进士而言,在京任职时通常会从各部的主事(正六品)做起。我们可以根据乾隆时期的规定,七个名额选一个的规则来推算,一位主事如果想升任员外郎,最少需要经历三次京察,换算下来大约是九年的时间。

然而,这只是理论上的计算,实际情况却更为复杂。清代选官以满洲为首,京城的各个衙门的职位都划分为满洲、蒙古、汉军和汉族等不同的类别。如果是旗籍的官员通过京察一等,那晋升速度通常会非常快;但如果是汉籍官员,晋升的机会则要看运气了。

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们以吏部为例说明。吏部员外郎设有16员,其中8员为满洲缺,6员为汉族缺,1员为蒙古缺,1员为宗室缺。每次,16个员外郎职位不可能都空缺,通常只有二、三个空缺,如果这些空缺是满洲或蒙古缺,汉籍官员就无法获得任命。其他各部的情况也差不多,意味着即使汉人官员达到了晋升条件,获得实缺的机会也微乎其微。通常,他们只能得到加俸、加级等奖励。

按照清代的规定,若官员的祖父母或父母去世,他必须辞职丁忧,守孝一段时间。这几乎是每位官员都会经历的过程。由于清代进士的平均年龄大约为30岁,而在这个年龄段,父母和祖父母往往都还健在,因此很多汉籍官员在晋升过程中,可能会因丁忧而耽误几年,甚至数十年。如果这一期间发生多次丁忧,那么这一生的晋升几乎就没有希望了。

守孝只是晋升道路上的一部分,事实上,大部分官员在任职期间都会受到各种处分,特别是刑部和户部的官员,他们常因钱粮亏空、刑名不清而受到罚俸或降级处分。而在京察考核中,明确规定,如果官员有过处分,便不能评为一等。因此,理论上的九年晋升时间,只是最理想的情况,实际上,正六品的主事升为从五品的员外郎,至少需要十五年甚至十八年的时间。

当然,也并非没有幸运的人,极少数汉籍官员凭借出色的政绩,能一任即升,或是几次快速晋升。但这些例子确实是极为罕见的。

在京城的各个衙门中,有两个显著特点。其一,五品以上的文职岗位非常稀缺。据统计,整个京城的五品以上文职岗位大约只有一百余个,而从康熙时期起,京城的文职人员数量基本维持在3500人左右,比例大约为35:1,可见晋升的难度之大。其二,汉族岗位的竞争非常激烈。乾隆三十年编订的《缙绅全书》显示,在京城各衙门的七品以上汉族岗位,总共不到300个,其中,六部的汉族主事有57员,汉族员外郎有53员,汉族郎中有52员。而且,一些衙门如内务府、宗人府、理藩院等,根本不允许汉籍官员任职,都是清一色的旗人。

因此,许多政绩卓著的汉籍官员在京城晋升受阻。为了平衡这种情况,清代统治者便设法让一些表现突出的汉籍官员出任地方职务,如知府、道员等。相较而言,地方官的任职条件较为宽松,且岗位较多。咸丰以前,除了省级总督职位有限制外,巡抚及以下的职位汉人占据的比例较高。

从中可以看出,二、三甲进士出身的汉籍官员,在京城晋升的上限往往是郎中。至于更高级别的侍郎及以上职务,几乎都是翰林出身的官员。

相关内容

原创 ...
在科技尚未迈入高度发达阶段的古代,人们勇敢地踏上海洋,开辟新的航线...
2025-09-18 13:04:03
档案保存环境与设备管理:守...
档案,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信息的载体,其保存质量直接关系到信息的完整...
2025-09-18 13:03:28
原创 ...
一张老照片,一个人旧人物,一段老故事。 大家好,我是历史君,一个搜...
2025-09-18 13:03:17
苏德战争初期苏军为何遭受惨...
对苏德战争初期苏军一再受挫的原因,以往国内外史学界过于强调德军如何...
2025-09-18 13:03:16
原创 ...
很多人不理解,义和团成员看似“愚昧、落后”,为何能迫使西方列强放弃...
2025-09-18 13:03:14
原创 ...
1927年:毛泽东的革命启示 1927年,毛泽东已经34岁。这一年...
2025-09-18 13:03:08
原创 ...
大家好,我是新疆红泉堂。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新疆地区的红钱,特别是...
2025-09-18 13:02:57
原创 ...
在建国前,国共激烈对抗的岁月里,国民党顽固派因视野狭窄、未能准确识...
2025-09-18 13:02:42
泰国每年接待大量中国游客,...
当下,旅游已成为大众生活中愈发热门的休闲方式,喜欢踏上旅途、领略别...
2025-09-18 13:02:41

热门资讯

原创 战... 在战国时期,秦国因商鞅变法的推动,国力日益强盛,逐渐成为中原西部的强国之一。与此同时,赵国也通过实行...
原创 开... 有一位开国中将曾接受毛主席的接见,并在会面中郑重地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然而,令所有人意外的是...
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展将开幕,... 南都讯记者刘嫚 发自北京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7月3日,中国人民抗...
原创 联... 靖康元年(1126)正月初三的夜晚,时至二更时分,汴梁城内渐渐恢复了宁静,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沉寂的氛围...
原创 十... 好的,我来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内容和字数大致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让整体更丰富生动。 --- 十...
原创 征... 征方腊:梁山好汉的转折点 征方腊之战,是梁山好汉走向分水岭的关键时刻,是是否归顺朝廷还是继续起义的...
原创 难...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一日,圆明园内,许多太监和太医正忙碌地穿梭,面色凝重。根据太医的说法,雍正只不过是...
原创 秦... 秦始皇帝,原名嬴政,乃秦庄襄王之子。秦庄襄王,原为秦国国君秦昭王之孙,曾作为赵国质子,后来娶了吕不韦...
原创 北... 上世纪20年代,在中国境内从南到北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北伐运动。尽管这场运动持续了整整两年,历史上却...
原创 汉... 东汉末年,国家动荡不安,战争连绵不绝,随之而来的是一片英雄辈出的乱世。各路豪杰纷纷登场,他们凭借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