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李德生”这个名字,许多人会立刻想到他与王近山将军的关系。李德生是一个屡战屡胜,善于冲锋陷阵、攻城略地的军人,曾参与过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建国后,他深得毛泽东的赏识,曾担任北京军区司令员、总政治部主任等重要职务。
1973年,毛泽东决定进行八大军区司令员的调动,开玩笑地对李德生说:“你要活到九十九,上帝请你喝烧酒。”毛主席的眼光一向准确,李德生后来确实长寿,活到了96岁,离99岁只差了3年。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也是一位名叫李德生的著名人物,他依然健在,且年已百岁。这位李德生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为了区分两人,我们称他为“院士李德生”。
这位院士李德生出生于1922年,来自苏州。他的专长是地质学,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地质系。国立中央大学,正是今天的南京大学,当时由国民政府创办。新中国成立后,院士李德生投身于祖国石油开采事业,成为一名油矿总地质师,是石油行业的领军人物之一。
与将军李德生一样,院士李德生也与开国中将余秋里有过多次交集。80年代,余秋里担任总政治部主任时,将军李德生是沈阳军区司令员。两人都在军队中担任过重要职务。50年代,余秋里曾担任石油工业部部长,院士李德生则是他手下的高级地质专家。
当时,大家普遍认为四川有可能发现大油田,余秋里信心十足,准备在四川开展一场大规模的勘探行动。然而,作为总地质师的李德生却提出了异议,他从专业角度判断,四川的地质条件远比外界预期的复杂,应该暂时观望。这个建议无疑是泼了一盆冷水,余秋里当场大发雷霆,指责李德生动摇军心,严厉批评了他。
然而,李德生并没有因此而屈服,他坚持自己的看法,坚定地站在专业立场上,毫不畏惧权威。院士李德生的这一品格,与将军李德生的决断力和坚持原则的精神极为相似,都是非常值得钦佩的。
尽管当时余秋里没有采纳李德生的建议,结果四川的石油大会战以失败告终,四川的地质情况远比预期复杂,根本未能发现大油田。余秋里向毛主席汇报时,心情极为沉重。直到这时,他才意识到李德生的专业价值,主动向李德生道歉,并把他调到部里任职,给予了极高的信任和重用。
1959年,东北发现了石油的迹象,这一次余秋里耐心听取了李德生的意见,两人达成了共识。很快,大庆油田的勘探工作便正式启动,余秋里任命李德生为指挥部地质所副指挥。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在黑土地上找到了石油,这一发现为中国的石油工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天的大庆油田就是当年的成果。
余秋里和李德生,都是大庆油田的奠基人,也是中国石油行业的英雄人物,更是新中国的功臣。李德生继续投身于中国石油勘探与研究工作,并于1991年成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2001年,他被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作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李德生不仅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科研人才,还出版了许多学术著作,为中国的地质学与石油产业做出了深远的贡献。
回望建国初期,中国石油开发的环境极为艰苦。李德生毅然放弃了上海那样的舒适生活,响应国家号召,来到贫困的陕北延长从事石油勘探工作。他的妻子,原本是上海华东艺术专科学校的外语讲师,也甘愿放弃安逸的生活,跟随丈夫来到陕北。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一决定几乎不可思议,甚至很多人会认为这是无法想象的事情。
但这对夫妇却做到了,他们没有选择高楼大厦,而是住进了简陋的黄土窑洞。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就是在延长的窑洞里出生的。为了纪念这段与延长油矿的深厚缘分,他们为孩子取名“李延”。
李德生曾表示:“我为祖国献石油,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这样的精神令人深深感动和敬佩。今天,我们依然怀念这些老一辈石油人,向他们致敬。李德生院士如今依然健在,愿他在晚年享有健康与安宁,长寿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