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二年,诸葛亮的首次登场
建安十二年,徐庶(与刘备友好)向刘备推荐了正在田地间劳作的诸葛亮。刘备并非第一次听闻这个名字,早在六年前,曹操大军迫使他四处流亡时,水镜先生司马徽曾提到:
“识时务者为俊杰,此地有卧龙、凤雏。”
所谓卧龙,正是指诸葛亮。当时,刘备为何迟迟不去请诸葛亮并不重要,真正关键的是他没有辜负徐庶的推荐,亲自去拜访了诸葛亮,展现出他的智慧与远见。
诸葛亮的崭露头角与《隆中对》
诸葛亮乃是个深谙时势,准备随时为世人展示自己才华之人。经过刘备多次的亲自拜访,最终诸葛亮凭借一篇《隆中对》完美征服了刘备的心。不要小看这篇短短的《隆中对》,它不仅深刻分析了时局,也奠定了刘备与蜀汉数十年生死存亡的国策,并成为蜀汉立国的战略基础。谁能想到,正是在蜀汉强大后,这个最初的战略框架,却被刘备和诸葛亮亲手打破。
刘备的失误与蜀汉的衰败
刘备打破这个战略的原因是为了关羽复仇,头脑一热,倾尽全国之兵攻打孙权,结果在陆逊的精妙布局下,遭遇火烧连营三百里的惨败。蜀汉原本良好的局势在这次失败中彻底崩塌。尽管蜀汉的命没有因此丧失,但刘备的生命却因此终结。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成为蜀汉的实际掌控者,扮演了与曹操当年类似的权臣角色,尽管表面上是辅佐刘禅。
诸葛亮的雄心与北伐之路
随着蜀汉稳固,诸葛亮却不满足现状。他似乎忘记了《隆中对》中对于益州的细致分析,毅然启动了连番北伐计划。毫无疑问,诸葛亮的北伐并非明智之举,且从第一次北伐的惨败来看,已注定了最终的失败。首次北伐就痛失11位大将,若单从这些将领的名单来看,就足以证明这场失败的严重性。
刘备去世后的蜀汉危机与联盟策略
刘备兵败夷陵后,蜀汉的政权面临巨大危机。此时,最希望看到蜀吴争斗的自然是曹魏,而无论蜀汉或东吴,单独应对曹魏的打击都是不可能承受的。因此,最稳妥的战略便是联合东吴。刘备死后,诸葛亮深知形势严峻,转而采取了务实的战略,不再延续刘备对孙权的仇恨,而是主动派遣使者,恢复与东吴的和平联盟。这一策略,为蜀汉赢得了宝贵的两年时间,国家逐步恢复,国力也有了显著增长。
准备北伐与南中平定
自此之后,诸葛亮开始为北伐做准备,他亲自出征南中,平定了南方叛乱,确保北伐行动没有后顾之忧。建兴五年,诸葛亮上书《出师表》,正式与赵云率兵进驻汉中,北伐的命运已经注定。
北伐前夕的机遇与魏延的提议
一年之后,魏文帝曹丕去世,曹睿继位,诸葛亮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决心亲自带兵北伐,试图打破魏国的制约。在这之前,魏延曾提出一个较为大胆的计策:由他带领五千精兵奇袭关中。然而,诸葛亮却因计策过于冒险而予以拒绝,选择了更为保守的方案。若他当时采纳魏延的建议,历史或许会不同。
北伐开始的初期胜利与魏国的反应
诸葛亮的策略是通过让赵云带兵佯攻关中,吸引魏军主力,而他自己则亲自率兵攻打祁山。魏国对于蜀汉的进攻并未做好任何防备,因此迅速出现了蜀汉初战的胜利,陇右五郡中的三郡纷纷投降,北伐的战鼓正式响起。
然而,曹睿不久便稳住了局势,他亲自坐镇长安,并指派张郃等名将抵御蜀汉的进攻。尽管诸葛亮早有准备,他知道张郃是魏国的名将,定会目标直指战略要地——街亭。
街亭失守与马谡的失败
诸葛亮意识到街亭的重要性,于是决定派遣一位能与张郃抗衡的将领。然而,蜀汉当时青黄不接,马谡主动请命,想为丞相分忧,负责守卫街亭。虽然马谡是诸葛亮的心腹,但他的能力并不足以胜任如此重任。诸葛亮虽然千叮万嘱,但最终还是让马谡去守街亭。马谡却未听从副将王平的劝告,擅自选择了驻扎孤山,结果被张郃率军包围,最终失守街亭,自己也被迫逃亡。
蜀汉北伐的最终失败与后果
街亭失守使得蜀汉的北伐形势急转直下,失败的结局几乎已成定局。更为不利的是,赵云在褒斜道遭到曹真打败,尽管赵云拼尽全力,但因诸葛亮为其提供的兵力过少,最终未能抵挡住曹真大军的攻势。
诸葛亮对于这场北伐失败深感懊悔,于是选择撤兵并带兵回汉中。北伐虽然暂时告一段落,但这场失利仍然需要给众人一个交代。最终,诸葛亮为了保持法度,斩杀了马谡等三位将军,并对北伐中牺牲的十位将领进行追悼。然而,这场失败的代价是巨大的,蜀汉损失了大量宝贵的军事资源,而最为令人痛惜的,是赵云的去世。尽管赵云在这场失败中的损失最小,但由于诸葛亮内部重整后的冷遇,最终赵云在悲愤中去世。
总结与蜀汉的未来
尽管诸葛亮之后再次发动了四次北伐,但每一次都未能成功,反而耗尽了蜀汉的国力。直到诸葛亮去世,蜀汉的未来早已堪忧,刘禅和姜维等人根本无力收拾这片烂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