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4年央视版《三国演义》中,孙彦军所饰演的刘备形象与原著中的人物相当契合,呈现出一个较为柔弱、容易流泪的仁德君主。这个版本的刘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若我们抛开《三国演义》中的文学性塑造,来看正史《三国志》中的刘备形象,却大不相同。相比之下,吴宇森导演的电影《赤壁》中,由尤勇饰演的刘备形象,展现出更为接近历史的气度与形象。正史中的刘备,作为一位有魄力、决断力和恒心的领袖,少见泪水,更擅长在关键时刻作出决断。
确实,虽然刘备在正史《三国志》中哭泣的记载并不多,但在他的一生中,有一次泪流满面,值得一提。这次大哭发生在刘备的重要谋士法正病亡时。《三国志·蜀书七》记载,法正死于四十五岁,刘备因其死去而泪水横流,持续了好几天。显然,这一场景说明了法正对刘备而言,非同小可。而这位法正,究竟有何特别之处,使得刘备如此痛惜呢?
与法正的去世相比,刘备对其他死讯的反应则显得较为冷静。比如,庞统在雒县战死时,刘备亦为其流泪,言辞中充满痛惜。而当刘备听闻张飞死讯时,仅作出了“噫!飞死矣。”的简短感叹。这种态度的差异,说明了法正在刘备心中的非凡地位。或许,有人认为这只是陈寿的叙述方式,但我们不妨考虑到古人写作的严谨性,三种不同的写法正是反映了刘备在面对不同人物死讯时的三种态度。
根据《三国志·先主传》的记载,刘备在攻占成都并自立为益州牧之后,法正被任命为谋主,地位仅次于诸葛亮。此时,刘备的核心团队中,诸葛亮负责内政工作,法正则专注于军事谋划,而关羽、张飞和马超等则是刘备的得力战将。由此可见,法正的军事才能被刘备极为看重,甚至在蜀汉政权初期,法正的地位可以说是独一无二。
法正的能力,特别体现在军事谋略上。当刘备准备进攻汉中时,法正提出了一个果敢的战略计划,他认为夏侯渊和张郃无力防守汉中。刘备采纳了这一建议,带兵迅速攻入汉中,打响了汉中之战。在阳平一战中,法正巧妙运用了声东击西、调虎离山的策略,将夏侯渊的兵力分散,最终黄忠亲自领军,大破曹魏,使夏侯渊阵亡。曹操听闻夏侯渊死讯时,深感震惊,认为刘备不可能独立取得胜利,必定有人在背后策划,而法正正是这个关键人物。
然而,天意弄人。尽管法正在军事上立下赫赫战功,刘备仍未能长久享有其谋士的辅佐。法正因病早逝,刘备失去了一位重要的智囊。正如《三国志》所记载,刘备在法正死后,连续几天悲痛流泪,痛惜这位多谋善断的军师。有人可能会质疑,法正不过参与过一场战役,值得刘备如此痛心吗?但我们可以推测,在那十多年与法正的合作中,刘备早已对法正的军事才能和忠诚度有了深刻的认知,才会在法正死后表现出如此深切的悼念。
除了法正的军事才能,刘备的伤心还源自他整个战略布局的变化。法正和庞统等谋士的离世,意味着刘备失去了依赖的军事智囊,剩下的只有诸葛亮,而诸葛亮更多地专注于内政,军事上的辅佐则显得力不从心。在这关键时刻,蜀汉的军事力量失去了平衡,刘备感到愈加孤立。
更为不幸的是,法正的去世恰逢关羽被杀,荆州失守。此时,刘备因心中积怨,决定与孙吴决裂,发动夷陵之战。然而,身在益州的诸葛亮无法及时支援,而刘备身边几乎没有能够独当一面的谋士。这一系列不幸的事件最终导致了蜀汉的重大失败。刘备在失败后深感冷静,最终将大计托付给了诸葛亮,而自己则悄然离世。
有人会说,法正无疑是一位出色的军事谋士。但事实上,法正虽在军事上的贡献巨大,个人的品行却颇具争议。担任蜀郡太守期间,法正与诸葛亮的治蜀理念不合,提出过放松管制、宽松施政的建议,遭到诸葛亮的婉拒。同时,法正的性格也比较刚烈,特别是对待那些曾得罪过他的人,他常常采取报复手段,甚至滥用职权,导致部分人丧命。有人曾向诸葛亮反映法正的行为,但因法正当时权势正盛,诸葛亮未能采取有效行动。
尽管法正在个人品行上有缺点,但他对大局的把握和对刘备的忠诚,依然让他成为刘备的得力助手。正如诸葛亮所言,有法正的帮助,刘备的事业可以少受制约,进而顺利展开。曹操曾称法正为“奸雄”,虽不完全认同,但也感叹法正的才干。与郭嘉、程昱等曹魏谋士相提并论,陈寿在《三国志·蜀书七》对法正的评价也是相当高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宋朝儒家学说的影响下,法正的人物形象有所变化。儒家强调忠诚与品德,因此法正被一些后代学者视为有道德缺失,甚至认为他卖主求荣。然而,若回到三国时期的背景来看,士族间相互权衡、投靠明主的现象非常普遍,法正选择效忠刘备,实属合乎当时的政治逻辑。
最终,法正死后,刘备无力回天,蜀汉政权也因缺乏强有力的谋士支持,走向了衰落。诸葛亮虽竭力辅佐,仍无法挽回蜀汉失去的局面。十年后的蜀汉,已步入了衰败的轨道,最终在第二代的领导下彻底亡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