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 197 年的一天,西汉朝廷的早朝气氛异常紧张。刘邦突然提出要废掉太子刘盈,改立戚夫人所生的赵王刘如意。此言一出,满朝哗然。御史大夫周昌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本就口吃,此刻更是急得面红耳赤,结结巴巴地说:“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知其不可!” 刘邦看着周昌这副模样,忍不住笑了起来,废太子之事暂且作罢。
然而,这并不是刘邦第一次动这个念头。早在几年前,他就多次流露出对刘盈的不满,觉得这个儿子性格软弱,不像自己。而刘如意则聪明伶俐,颇有自己年轻时的风范,再加上戚夫人日夜在耳边哭诉,刘邦废立太子的想法愈发强烈。
但废立太子并非小事,它涉及到西汉王朝的根本制度 —— 嫡长子继承制。刘盈是刘邦与吕后的嫡长子,从汉高祖二年(公元前 205 年)就被立为太子,已经在太子之位上坐了十余年。如果轻易废掉他,不仅会引发朝廷动荡,还可能动摇整个王朝的根基。
那么,刘邦真的只是因为不喜欢刘盈,才想要废掉他吗?答案显然没那么简单。这背后,是一场复杂的政治博弈,涉及到权力、亲情、利益等多个方面。
在古代中国,嫡长子继承制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它规定,皇位、爵位等由嫡长子继承,以确保权力的平稳过渡和家族的稳定。刘邦作为西汉的开国皇帝,自然明白这一制度的重要性。但他为何还要冒险挑战这一制度呢?
一方面,刘邦对刘盈的性格和能力确实有所不满。据《史记》记载,刘盈 “为人仁弱”,而刘邦则是一个性格强势、果断的人。他担心刘盈无法驾驭那些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功臣,也无法应对复杂的政治局面。
另一方面,戚夫人的受宠和刘如意的聪明伶俐,让刘邦产生了易储的想法。戚夫人是刘邦的宠妃,她不仅长得漂亮,还能歌善舞,深得刘邦的欢心。而刘如意则 “类己”,性格和刘邦很像,这让刘邦对他格外偏爱。
但刘邦也清楚,废立太子并非儿戏。他需要考虑朝廷大臣的态度、吕氏家族的势力以及天下百姓的反应。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会引发一场大乱。
吕后是刘邦的结发妻子,也是刘盈的母亲。她深知,一旦刘盈被废,自己和吕氏家族的地位将岌岌可危。因此,她必须采取行动,保住刘盈的太子之位。
吕后首先想到的是寻求大臣的支持。她找到了留侯张良,希望他能出谋划策。张良是刘邦的重要谋士,他深知废立太子的利害关系。他对吕后说:“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间,虽臣等百余人何益。” 但吕后并不死心,她恳请张良无论如何都要想个办法。张良无奈,只好建议吕后去请 “商山四皓” 出山辅佐刘盈。
“商山四皓” 是四位德高望重的隐士,他们分别是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刘邦曾多次请他们出山为官,但都被拒绝了。吕后按照张良的建议,派人带着太子的亲笔书信,以谦恭的言辞和丰厚的礼品,终于请动了这四位老人。
当刘邦看到 “商山四皓” 出现在刘盈身边时,他意识到太子已经得到了天下读书人的支持,羽翼已成,难以撼动。他无奈地对戚夫人说:“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 从此,刘邦打消了废立太子的念头。
除了吕后的反击,功臣集团的态度也对刘邦的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刘邦能够夺得天下,离不开功臣们的支持。但在废立太子的问题上,功臣们大多站在了刘盈一边。
御史大夫周昌是第一个公开反对废太子的大臣。他以死相谏,甚至说出了 “臣期期不奉诏” 这样的话,让刘邦既生气又无奈。太子太傅叔孙通也引经据典,力陈废立太子的弊端。他说:“昔者晋献公以骊姬故废太子,立奚齐,晋国乱者数十年,为天下笑。秦以不蚤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亡。此陛下所亲见。今太子仁孝,天下皆闻之;吕后与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废適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汙地。” 刘邦被他的忠诚所打动,只好假装答应暂时不废太子。
张良虽然一开始不愿介入此事,但在吕后的恳请下,还是给出了请 “商山四皓” 出山的计策。这表明,功臣集团虽然表面上保持中立,但实际上并不支持刘邦废立太子的想法。
刘邦虽然是皇帝,但他也有自己的顾虑。他担心废立太子会引发朝廷动荡,甚至导致天下大乱。此外,他还担心自己死后,戚夫人和刘如意的安危。
刘邦深知,吕后是一个非常强势的女人。如果刘盈被废,吕后很可能会对戚夫人和刘如意进行报复。因此,他在临终前,特意任命周昌为赵国丞相,希望他能保护刘如意的安全。
但刘邦的这些顾虑并没有阻止他废立太子的想法。直到 “商山四皓” 出现,他才彻底明白,太子已经得到了天下人的支持,废立太子已经不可能了。
公元前 195 年,刘邦病逝,刘盈顺利继位,是为汉惠帝。吕后成为皇太后,开始掌握朝政大权。她对戚夫人和刘如意进行了残酷的报复,将戚夫人制成 “人彘”,并毒杀了刘如意。
刘盈虽然当上了皇帝,但他的性格软弱,无法掌控朝政。吕后专权,大肆诛杀刘氏宗亲,分封吕氏子弟,使得西汉王朝陷入了外戚专权的危机之中。
刘盈在位仅仅七年就去世了,年仅 23 岁。他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既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刘邦打算废掉刘盈,改立刘如意为太子,表面上看是因为不喜欢刘盈,实际上是一场复杂的政治博弈。这其中,既有刘邦对刘盈性格和能力的不满,也有戚夫人的枕边风;既有吕后的强势反击,也有功臣集团的反对。最终,刘邦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不得不放弃了废立太子的想法。
这场废立太子的风波,不仅反映了西汉初期复杂的政治局面,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权力的残酷。它告诉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的命运往往与时代的潮流紧密相连,而权力的争夺更是充满了变数和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