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来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总字数相近,语义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让内容更丰富生动。
---
2009年1月,北京大学意外收到一批从海外捐赠来的珍贵西汉竹简。这些竹简所载内容,彻底颠覆了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某段历史的传统认知。
此前,学界普遍认为胡亥之所以能登上皇位,是因为他和赵高、李斯联手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从而篡夺了皇位,合法性一直被严重质疑。
然而,北大这批名为《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的文献,却展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故事,揭示了胡亥继位的真正内幕,推翻了之前的历史判断。
其中一部重要文本《赵正书》明确记载,赵高其实背负了两千年来的冤屈。他并没有篡改遗诏,而胡亥的皇位继承完全是合法的,是秦始皇亲自指定的合法继承人。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秦始皇驾崩后皇位的传递被详细描述,且胡亥之所以继位,归咎于赵高与李斯合谋篡改遗诏。
但《赵正书》的记载则与此截然不同,首先明确指出李斯和赵高根本没有篡改遗诏。更关键的是,秦始皇驾崩时赵高并不在现场。
既然赵高当时不在现场,自然无从篡改诏书。而且,从李斯跟随秦始皇多年、担任重要丞相的经历来看,认为他会篡改遗诏,实在让人难以相信。
李斯作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最重要的谋士和助手,推动了众多划时代的制度改革。郡县制的确立、统一度量衡、标准文字的推广,这些标志性举措背后都凝聚着李斯的心血。
因此,作为始皇帝的亲信,李斯在秦始皇尚未驾崩前,就理应对继承人选给予建议和支持,根本无须铤而走险去伪造遗诏。
而《赵正书》的内容,正巧验证了这一点,令这段历史更具合理性。
赵正,即嬴政,也就是秦始皇本人。在东巡途中突发重病,身体状况极其危险,加之年事已高,心境难免悲观。
他曾对丞相李斯坦言,自己活得已经够久,人生无憾,但唯独担心未成年的儿子们未来的安危。他忧虑自己一旦驾崩,朝中大臣之间必定会权力争夺,国家将陷入混乱。
更令他挂念的是,倘若天下大乱,百姓们将承受怎样的苦难和灾难。
《赵正书》中的秦始皇形象,与后世被描绘的暴君大相径庭。他更多显现为一位关心子嗣、忧国忧民的父亲与君王。
或许是因为秦始皇的暴君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读到这样充满真情流露的记述,让人感到相当意外和震撼。这或许才是历史上最真实的秦始皇,否则他又怎能完成统一六国的宏伟壮举?
毕竟,一个单纯的暴君很难带领秦国强盛起来,更遑论实现如此伟大的统一大业。
针对秦始皇的忧虑,李斯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他认为,身处边远之地贸然召集大臣册立储君,风险极大,可能引发更大的政治动荡。
李斯建议先行册立一个储君以稳固国本,待秦始皇返回都城后,再重新评估和确定继承人选。
此时,陪伴在秦始皇身边的胡亥因受到皇帝宠爱,成为优先考虑的储君人选。遵照李斯建议,秦始皇便正式册立胡亥为储君。
这样一来,胡亥的身份获得了秦始皇的明确认可,日后继承皇位的合法性也得到了保障。
李斯本意是把册立胡亥视作暂时举措,预期秦始皇回都城后或将重新考虑,扶苏——秦始皇的长子兼女婿,才是最有希望继承皇位的人选。
然而,形势急转直下,秦始皇病情迅速恶化并最终驾崩。胡亥登基后露出了真面目,立即下令处死扶苏,同时大肆清洗其他皇族兄弟姐妹。
而赵高,因为当时并未随秦始皇在身边,事实上未曾参与任何篡改遗诏的事件,自然也就不存在所谓“矫诏”的说法。
《赵正书》的这些记载无疑对传统认知是一场巨大的挑战。该书的成书年代与《史记》相近,属于同一时期的历史文献,因此其可信度极高。
事实上,司马迁本人可能也未能完全厘清胡亥继位的真相。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他记述了胡亥矫诏继位,皇位来源非法;但在《蒙毅列传》中,却写到秦始皇十分宠爱胡亥,一直视其为储君培养。
当前,由于《史记》的影响力极大,主流观点仍然认为胡亥是联合李斯和赵高篡改遗诏夺权。然而,《赵正书》的发现彻底推翻了这个传统说法。究竟事实如何,恐怕还难以定论。
还有一种可能是,西汉初期这两种版本同时流传,司马迁采纳了“胡亥矫诏继位”的说法,而《赵正书》则支持秦始皇亲自指定胡亥继位的说法。
如果依照《史记》中的记载,李斯变成了一个大奸臣,这与他一生辅佐秦始皇、忠心耿耿的形象严重冲突。几乎等于说秦始皇一死,李斯性情骤变,摇身一变成奸佞小人。
而《赵正书》则展现了一个从头至尾忠诚于秦始皇和大秦帝国的李斯形象,更合情合理。
综合来看,《赵正书》中塑造的李斯,远比《史记》中那个性格反复、矫诏夺权、残杀扶苏的形象更加可信和合乎史实。
---
你觉得这个版本怎么样?如果想要更口语化一点或者更学术化点,都可以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