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字子桓,出生于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开国皇帝,也是曹操与卞夫人所生的嫡长子。
东汉灵帝中平四年(187年)冬,曹丕在沛国谯郡出生。当时,天上忽然出现青色云彩,形似车盖,整日环绕在其上。见到这一景象的人们纷纷认为这孩子将来必定非凡,注定不为普通人臣。曹丕从小便展现出过人的聪慧,再加上在父亲曹操的严格教导下,他早年便深得良好的文化教育,博览群书。少年时代,曹丕在父亲的督导下,通读了诗书、论著,稍大后便开始学习五经、四部经典、史汉以及诸子百家的思想,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东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当曹丕年仅6岁时,曹操深感当时的天下动荡不安,于是让他开始练习射箭,8岁时还教他骑马。到10岁时,曹丕已经随父亲征战南北,长期的军事生涯不仅增强了他的体魄,也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为日后文学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同时,艰苦的生活环境给他带来了心灵上的冲击,逐渐形成了曹丕特有的沉郁气质。
东汉献帝建安二年(197年)正月,曹丕随父亲出征张绣。不久,张绣投降后反叛,曹操的长子曹昂和侄儿曹安民战死,年仅10岁的曹丕则在战乱中险些丧命,幸得马匹的庇护,侥幸逃脱。
东汉献帝建安八年(203年)二月,17岁的曹丕随父出征袁谭、袁尚,占据黎阳。行军途中,他写下了一首诗,描绘了出征的壮丽景象:“千骑随风靡,万骑正龙骧。金鼓震上下,千威纷纵横。”这时,曹操凭借东汉丞相的名义四方征伐,迅速消灭异己,形成了中原地区的霸主地位。
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正月,曹丕被司徒赵温推荐为才俊,但曹操认为赵温的推荐并未真实反映曹丕的能力,遂通过任命郄虑等人处理此事,最终赵温被免职。
东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年)正月,曹丕被任命为五官中郎将,开始接触政治事务并逐渐培养自己的势力。同母弟曹植虽文才出众,但在政治斗争中未必是曹丕的对手。在曹操的多个子嗣中,最初的接班人候选人包括曹昂、曹冲、曹丕和曹植。然而,曹昂战死,曹冲早逝,曹操曾对曹丕说:“曹冲之死,虽是我的不幸,却是你们的幸运。”曹丕也常感慨,若曹冲活着,自己能否继位,仍是未知数。
东汉献帝建安十七年(212年),曹丕随父出征南方,驻扎于曲蠡(今河南临颍县繁城镇),此时尚书令荀彧曾来慰问军队,并与曹丕讨论射箭技巧。
东汉献帝建安十八年(213年),曹丕随父回到家乡亳州(今安徽亳州),在祭拜祖先后,他与父亲同行骑马游览,经东园、循涡河、穿越高林,最终写下了《临涡赋》。此后,曹操因在立嗣问题上犹豫不决,逐渐形成了两大阵营:一个支持曹丕,另一个支持曹植。随着时间的推移,曹植凭借风流才子形象,赢得了更多支持,但其行为任性,频频引起父亲曹操的不满,为曹丕赢得了更多机会。
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在司马懿和吴质的帮助下,成功击败曹植,最终被立为魏王世子,并开始推动文学创作,成为建安文学的核心人物之一。
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丕作为魏王世子驻守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同年,魏讽与陈祎阴谋袭击邺城,曹丕成功平定了这一事件,杀死魏讽,震慑了敌对势力。
曹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并成为实质上的政权掌控者。在处理政务时,他采取迅速集权的策略,并通过一系列改革和任命稳固了自己的地位。
同年,曹丕改革内部政务,任命贾诩为太尉、华歆为相国,王朗为御史大夫,夏侯惇为大将军。同时,他还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实施一系列新的军事和政治举措。
曹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孙权称帝,正式定国号“吴”,改元“黄初”,曹丕虽然怒气填胸,但很快宣布“伐吴”命令,发动了一系列军事行动。
曹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孙权主动请求与曹魏和好,而诸葛亮劝说蜀汉维持和平,以对抗即将来临的魏吴联合压力。两国逐步恢复了合作。
曹魏文帝黄初四年(223年),曹丕由于身体欠佳,开始向陈群、曹真等人传达指令,安排曹叡继位的相关事宜。曹丕在此年因病去世,时年40岁,庙号“高祖”,谥号“文皇帝”,由长子曹叡继位。
曹魏文帝黄初五年(224年),曹丕去世后的曹魏政权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内外局势,诸葛亮则继续致力于北伐战争,巩固蜀汉的国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