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作为一项简单又有效的健身运动,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
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位朋友,他每天下班后都会雷打不动地去跑步,每次跑步配速大概在6分30秒左右,每次跑的距离也不长,大约5公里。
从整体的运动量来看,这个量不算大,速度也不算快。
按常理来说,坚持这样的跑步训练,身体应该是越练越好,逐渐适应并变得更加强健。
然而,朋友的反馈却让人大跌眼镜,他满脸疲惫地告诉我,现在跑步对他而言,已经从一项热爱的运动变成了一种沉重的压力。
每天下班后,他心里都很抵触去跑步,身体上的疲倦和心理上的抗拒交织在一起,让他整个人都提不起精神。
原本以为坚持跑步能让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好,可现实却是他感觉自己变得越来越虚,仿佛陷入了一个越跑越差的怪圈。
我仔细分析了他的情况后,送给他一句话:“你的坚持跑步方向没问题,但是过程有点操之过急!”
为什么这么说呢?
很明显,他身体本身的运动基础比较薄弱,从他开始跑步的距离和训练的次数来看,他显然有些急于求成了。
对于那些经常跑步、有着丰富运动经验的人来说,5公里可能只是小菜一碟,但对于像他这样的初学者而言,每天都坚持跑5公里,这样的训练频率和强度实在是过快、过大了。
跑步是一个讲究闭环的过程,科学的训练模式应该涵盖从训练到营养再到休息的各个方面。
只有当这三个环节都做到位了,身体才能在跑步训练中得到良好的发展和提升。
如果只注重跑步训练,而忽视了营养的补充和身体的休息恢复,那么身体就无法从高强度的训练中恢复过来,更谈不上取得进步了。
长此以往,不仅无法达到健身的目的,反而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就拿我的这位朋友来说,他之所以在坚持跑步后出现身体发虚的现象,根本原因就在于他没有把跑步训练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
他一心只想着往前冲,不断地增加训练量,却忽略了身体的承受能力和恢复需求。
在他的观念里,只要坚持跑步,就一定能有好的效果,但他没有意识到,身体需要时间来适应和恢复。
当训练强度超过了身体的承受范围,而又没有给予足够的时间进行恢复时,身体就会发出“抗议”的信号,表现为疲劳、虚弱等症状。
这也是我一直不推荐天天跑步的原因!
无论你对跑步有多么热爱,一周至少也要安排1天的时间来休息调整自己。
这不仅仅是对身体的一种保护,更是提高跑步能力的关键,通过适当的休息,身体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来修复受损的肌肉组织,补充能量储备,从而在下次训练中表现得更好。
要想在跑步中保持健康,循序渐进是必须遵循的原则。
在跑步的初期,速度不快、距离不远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要让身体逐渐适应跑步的节奏和强度。
此外,我们还要时常检验自己的身体是否有疲劳累积。
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早晨起来的时候测量自己的晨脉。正常情况下,晨脉应该相对稳定,如果晨脉突然出现较大的波动,那就说明身体可能处于疲劳状态,需要适当调整训练计划。
同时,在跑步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多倾听身体发出的声音。
当身体感到很疲劳或者出现不舒服的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停下脚步,给身体足够的休息时间。
总而言之,要想在跑步中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避免越跑越虚的情况发生,我们就一定要遵循科学的训练方法,形成一个完整的跑步训练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