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梁山一百单八将》中,招安后,梁山好汉并没有完全服从分配,反而在宋军内部谋划着一个属于自己的“宋家军”。这样的情况不仅让当时的昏君赵佶、奸臣蔡京、高俅、童贯睡不着觉,连历史上的强人如刘彻、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也绝不会允许这种“军中之军”的存在。
通常,一个朝廷的官职名额是有限的,宋朝尤为典型,冗官众多。许多原本无职的官员,一直眼巴巴地等着有人因故卸任,好能顺利接替。然而,突然冒出一百零八个“夺官者”,这种局面简直让那些在任的官员、甚至是即将上任的官员都感到愤怒和不安。尤其是在财政紧张、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安置梁山好汉与他们的近十万喽啰成了棘手的难题。每年需要消耗上千万两黄金,这可不是小数目,所以蔡京提出了“以盗治盗”与“互相消耗”的方案,虽然这个策略无奈但也被认为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
然而,梁山一百单八将虽然实力不一,但联合起来却构成了强大的力量,驻扎在京城之外,始终潜藏着一股随时可能对朝廷构成威胁的隐患。从朝廷的角度来看,将梁山好汉拆分,显然是消除这种潜在威胁的好方法。然而,梁山好汉们并不愿意分散,尤其是宋江,他更不愿意失去他与朝廷之间的利益交换资本。因此,朝廷只能给他们安排一系列艰苦的任务,希望借此削弱他们的力量。
最终,赵佶采取了果断措施,通过方腊之手,将梁山大部分好汉消灭,只剩下少数人。而宋江,尽管和他的兄弟们并肩作战多年,也终于在诸多牺牲与背叛之后,意识到自己的困境。面对朝廷的打压,他已经没有多少反抗的余地,哪怕他明知酒中有毒,也只能硬着头皮饮下去,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
如果宋江早些顺从朝廷调遣,或许他能够在即将到来的宋金战争中建功立业,甚至有机会获得一番新的事业。但世上没有后悔药,历史的进程无法倒流。假设梁山好汉们在招安前听从鲁智深的劝告“各自寻趁”,分成几派谋求各自的出路,那么他们的结局会如何呢?
仔细分析梁山一百单八将的名单,我们可以把这些人分为四类,也就是四伙,其中一伙自然是以鲁智深为首的那一类,走上了一条既安全又充满前途的光明之路。鲁智深原本是老种经略相公麾下的军官,投奔种家军并不等同于投降,而是“归建”。若是鲁智深带领一众梁山好汉归附,种经略相公必定大喜过望,不仅能迅速整合这些有战斗力的将领,还能为自己增添不少荣光。
如果鲁智深选择带领一部分梁山好汉投奔种家军,那这些人无疑能在战场上找到更广阔的舞台。诸如豹子头林冲、青面兽杨志等,原本在朝堂上并无容身之地,既然与太尉高俅结怨,回到朝廷只会再次受到压迫,不如跟随鲁智深另谋生路。凭借他们出色的武功,参与与西夏、辽金的战斗,或许能够为自己赢得官职与荣誉。
加入种家军后,鲁智深的战斗力将更加得心应手,武松斩敌的战功不会被埋没,种师道定会为他请封侯爵。而这条路,显然比在朝廷中屠戮百姓、充当鹰犬要光彩得多,哪怕最后死于沙场,依然能留下赫赫战功,名垂青史。
另一方面,另一类梁山好汉则对功名利禄兴趣不大,或许本就具有些许修炼潜质,可以选择跟随入云龙公孙胜遁入仙山。这些人不愿参与俗世纷争,选择与公孙胜一起修道,跳出三界,不在五行之内,最终或许能够修成正果。
除了从军和修道,梁山好汉中还有一部分人,可能会选择第三条路——出海。比如混江龙李俊,他带着一群心腹兄弟,乘船漂洋过海,最终可能在外洋开疆拓土,甚至成为他国的统治者,取得宋朝无法给予的荣耀。
无论是从军、修道还是出海,这三条路都为梁山好汉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和不一样的未来,而这些人无论走哪条路,后半生的结局都颇为光辉。然而,剩下的那些贪官污吏、山贼水匪们,则大多会选择跟随宋江,接受朝廷的招安。即便是李逵这种暴躁脾气的角色,也梦想着通过招安成为一名将军,像小李广花荣、揭阳镇三霸这些人,也会选择穿上官服去欺压百姓。
智多星吴用一生未曾考取功名,而他心中始终怀有一个权力的梦。为了高官厚禄,他甚至不惜叛宋投辽,接受异族的官职。如此渴望权力的心态,在历史上并不罕见,正如吴敬中所说:“不为了那点特权,谁愿意当官?”这些曾经的好汉,最终会走向何方呢?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越是凶恶的角色,越是对权力有着极大的渴望。宋江、吴用、李逵等人,不会放过任何一次追逐权力的机会,他们最终将走向深渊。而那些真正具备英雄气概的人,则会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享有更好的结局。
历史的选择,往往总是有代价的。梁山一百单八将的最终结局,依照他们的选择,必定各有不同。而宋江、吴用等人的选择,无疑将迎来一个悲剧的收尾。